2025年3月29日,河南鶴壁19歲男孩小郭首次來上海投靠堂弟打工,在虹橋高鐵站打車時,本與司機約定100元車費,卻因操作失誤支付1010元。索要多付的910元無果后,小郭于4月6日在蘇州穹窿山喝農藥自殺。4月16日,男子哥哥郭先生向法院起訴了司機,7月16日案件開庭時司機仍未出庭。
在靜待該案進展的同時,尤需追問,這起悲劇本可避免,為何讓年輕男子付出了生命代價?司機為何如此冷漠,缺乏基本的為人之道和法律意識?也有人說,涉事男子心理素質不佳,經不起打擊。這個悲劇真正的兇手是誰?誰把一名仍處人格塑造期的年輕人推向絕望?
19歲小伙在上海因索要車費無果自殺?
據死者哥哥郭先生介紹稱,3月29日,弟弟到上海投奔堂弟,在上海虹橋站出站口與一運營車輛司機商量,以100元的價格將其送至浦東新區一小區附近。下車前,弟弟通過微信掃碼轉賬向司機支付,誤支付了1010元。緩過神的弟弟通過微信支付記錄向司機留言,“你好我這邊付多了,能不能退回來。”始終未得到回復。
3月31日,弟弟在堂弟的陪同下到上海一派出所報警,警方提供了司機的車牌信息,更多的信息沒法提供。4月3日下午7時許,他從堂弟口中得知弟弟不見了,還得知弟弟有輕生的念頭。4月4日,郭先生從河南老家趕往上海,尋找無果后打電話報案,經調取監控發現弟弟到了蘇州,最終在蘇州穹窿山發現弟弟遺體。聽民警說,弟弟被找到時周圍有一個“敵敵畏”的瓶子。
▲郭先生弟弟曾要求司機返還車費
郭先生稱,他們家原本有5口人,父母都50多歲,父親因身體患病已沒有務工,主要靠母親打零工,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弟弟去世后,父母每天以淚洗面,受到極大的精神打擊。事發后,他通過律師找到了司機的聯系方式,但是只打通了一次,“我打過去說在什么時候我弟弟多付了點錢,但你多收錢了之后,沒退給我們,導致我弟弟去世了。”郭先生說,電話那頭始終無人講話,且在他陳述后掛斷了電話。后來該電話再也無法接通。
4月16日,處理完弟弟的一切后事后,郭先生向法院起訴了司機。據郭先生提供的“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傳票”,家屬以出租汽車運輸合同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案件于7月16日下午2時在外高橋第二法庭開庭審理。
“開庭他沒有到場,也聯系不到他。”“我現在主要訴求就是想見到這個司機,然后讓他跟我們道歉。”郭先生說。
7月23日,記者從上海市有關渠道獲悉,針對此事,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已經介入。
律師:認定司機拒不退款導致自殺行為的因果關系難度大
這名年輕人服藥自殺,是否與司機拒不退錢有直接關系呢?從報道可知,19歲男子多付錢屬實,司機多收錢也屬實。本來談好了100元,形成了口頭上的契約關系,而乘客不慎多付,司機有責任退還多收的錢。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楊保全告訴記者,很難認定駕駛員要對自殺事件承擔責任。認定自殺行為與拒不退款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難度很大。刑事層面,司機沒有實施任何暴力、脅迫、侮辱、教唆等行為,僅是消極地拒不返還錯付的錢,不存在故意殺人或過失致人死亡的問題。民事層面侵權的“四要件”(加害行為、損害后果、過錯、因果關系)中,“因果關系”最難證明。
司機目前被郭先生告上法庭,法院如何判決,當拭目以待。
▲案件開庭傳票
是誰把19歲男子推向自殺?
這起悲劇曝光后,“年輕人太脆弱”的指責聲頻繁出現。
在部分評論者眼中,910元或許只是一筆“小錢”,但對小郭而言,這筆錢承載著遠超金額本身的意義。第一次獨自闖蕩上海,910元很可能是他省吃儉用才攢下的生活費,是計劃中安頓自己的啟動資金,更是家庭沉甸甸的期盼。錯付的車費,并非如部分網友所想,能簡單用金錢所衡量的。
更令人痛心的是,小郭并非被動接受損失,而是主動尋求解決措施,但都以失敗告終。他做了以他當時的情況能做的所有努力,卻遭遇了司機的冷漠失聯、報警后僅獲車牌信息無下文的程序式回應,這些“努力后仍無果”的現實,讓他陷入“叫天天不應”的徹底無助。
事件曝光后,“現在的孩子太脆弱”的論調幾度出現。卻不知,這種指責完全忽視了個體處境的復雜性。哥哥郭先生曾提到“小郭性格內向”。同時,作為初到大城市的異鄉人,他缺乏親友的即時情感支撐。加之,從他發給同學的模糊語音、決絕的自殺選擇來看,不排除小郭在長期的心理壓力下,早已存在抑郁傾向的可能。于整件事件而言,錯付車費更像是一根導火索,點燃了他內心早已存在的“情緒炸藥”。
此事更應該叩問的是,司機為何不配合退錢?是沒看到留言還是裝傻?司機在此事中表現出的消極態度,顯得十分冷漠,又缺乏基本的為人之道和法律意識。而涉事警方的做法也引發網友吐槽,網友認為如果警方當時有更積極的行動,或許也能避免悲劇。
據介紹,郭先生的主要訴訟請求是要求司機返還多付的車費,“我想見到這個司機,然后讓他跟我們道歉”。要求不高,甚至讓人頗感苦澀。19歲男子已逝,究竟是不是因為910元的差價而喝下農藥,人們已經無法從他口中得到確切的答案了,但此事給人留下無限感慨。
這起悲劇不該被簡化為“脆弱”的標簽,而應成為改進社會機制的契機。一個友好型社會,應當讓努力生活的人獲得支持,讓遭遇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唯有填補制度漏洞、重建社會信任、完善心理支持,才能避免類似悲劇重演,讓每個普通人在困境中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度。
給予困厄中的人以有尊嚴的制度救助
讓年輕人受到更堅韌的精神教育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對此,評論區的朋友們,你們怎么看?
編 輯 | 陳彤
來源 | 極目新聞 九派新聞 紅星新聞 紅辣椒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