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柴楓桔
四川西南山地以復雜陡峭的地形地貌著稱,其突發性暴雨頻發,集雨面積廣闊,洪水形成后流速迅猛、落差顯著,呈現典型的高能山地水文地貌特征,對山洪地質災害形成極高孕育風險。
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月24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獲悉,為系統解構川西南山地獨特水文現象的內在科學規律,聚力推動該區域原創性重大科研成果突破性產出,四川省成都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協同四川大學、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等機構,共同組建西南山區重點小流域暴雨山洪災害形成機理研究組。
海拔1500米試驗點
該研究組聚焦具有高度典型性與代表性的龍門山暴雨區核心單元——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將其確立為關鍵科研驗證場域,基于流域現有遙測雨量站網架構,研究組系統規劃了于白沙河上游海拔1500米、2000米、2500米、3000米及以上適宜點位新建系列遙測雨量站點的科學布設方案,旨在構建精細化立體監測網絡。
海拔2000米試驗點
近日,研究組克服極端野外作業條件,于海拔1570米、1979米和2455米三處關鍵地形節點成功建設雨量站點,高質量實現研究課題首期建站目標。為后續深入開展梯度降雨觀測、高精度雷達測雨校對等關鍵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同時也將白沙河流域已有雨量站點的覆蓋海拔上限提高了約1400米,顯著拓展了流域水文監測的立體空間維度與數據獲取能力,為提升區域水旱災害防御體系的科技化、精準化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下一步,研究組將繼續向龍門山暴雨區3000米以上的無人區降雨監測發起戰略攻堅,以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為依托,筑牢防汛減災的科技屏障。
圖片由成都市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