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安倍晉三去世后,家人為他立碑,碑上“安倍家之墓”五個漢字卻引發熱議——身為日本人,為何用漢字刻碑?
當時,漢字隨中國使節與移民進入日本,考古發現現存最早的日本文獻,就是用漢字寫成的,其重工字跡工整,足見當時已有專人研習漢字。
后來朝鮮半島的學者到日本皇室當漢文老師,漢字也就進入了統治階層的知識體系。
到了大化改新時,日本全面學唐朝的制度,漢字成了官方文字,重要的事件記載全用漢字寫,和中國史書的體例一模一樣。
這種對漢字的依賴持續了將近一千年,到9世紀日本人才在漢字基礎上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
片假名主要寫佛經和官方文件,平假名多供女性寫作和日常記錄,但就算有了假名,漢字還是占主要地位。
在日本傳統社會,家族是社會基本單元,記錄姓氏與家系時漢字是確保傳承準確的關鍵。
朝廷將貴族姓氏劃分為源、平、藤等,這些姓氏均以漢字書寫沿用至今,安倍家族作為日本古老的政治家族,自平安時代便已存在。
墓碑要顯得莊重,還要能代代相傳,漢字筆畫固定、意思清楚,比假名更合適。
江戶時代武士家族的墓碑不光刻著死者姓名,還用漢字記官職、功績和家訓。
普通百姓雖然沒貴族那么多信息,但墓碑上的姓名、生卒年月也常用漢字。
明治維新前日本識字的人少,能讀寫漢字的多是有點社會地位的,用漢字刻碑在某種程度上是家族有文化的象征。
這種想法現在還有些殘留,安倍晉三的墓碑用漢字,也暗含著對家族歷史的尊重。
拿安倍家之墓來說,每個字的意思都很明確,換成假名雖然也能看懂,但少了那份莊重。
而且家在日語里意思多,用假名容易讓人誤會,這種對準確性的追求,在法律和宗教領域也一樣,
日本的法律條文至今還有很多漢字,佛教寺廟的匾額、經文也常用漢字。
但即便如此,在日本歷史上卻數度引發廢除漢字的爭議。
日本著力推進現代化,一些人覺得漢字筆畫繁復、學習難度大,恐怕會阻礙教育的普及。
1866 年,學者前島密給明治天皇上書,建議廢除漢字。
這事引起了爭論,最后政府采取了折中辦法,規定小學教1200個常用漢字,減少學習難度,沒真的廢除。
二戰結束后,日本政府推行去漢字化政策,將常用漢字數量限定在一千八百個上下,比戰前縮減了近一半。
可實際應用中卻發現,漢字在諸多領域難以替代,尤其是專業領域的大量術語非用漢字無法準確表達。
無奈之下,日本政府只得放寬限制。
這種調整能看出漢字在日語里的特殊地位,它本來是外來文字,現在卻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現代日語里出現漢字、片假名、平假名混著用的現象:
報紙標題多用漢字,正文里穿插假名;日常對話用假名記錄,正式演講則多用漢字詞匯。
安倍晉三墓碑上的漢字,看似只是寥寥數字,實則折射出中日文化的深層關聯。
這種關聯不僅存于文字層面,更滲透在價值觀與審美情趣等諸多層面——日本的茶道、書法、園林藝術,皆源自中國。
從王仁傳書到現在的墓碑,漢字在日本用了快兩千年,見證了日本從部落聯盟變成現代國家,也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活化石。
安倍晉三墓碑上的那幾個漢字,與其視為對中國文字的借用,不如看作是對日本本土文化傳統的自然延續。
要知道,漢字早已不是外來的文化符號,從皇室祭典的祝詞到尋常人家的門楣匾額,漢字的身影始終未曾缺席。
參考資料:
《日本漢字史研究》,西田龍雄著,東京大學出版社,1988 年
《日本墓碑文化考》,山本信夫著,巖波書店,2005 年
《大化改新與漢字的普及》,石井正敏著,吉川弘文館,1992 年
《明治時期的漢字改革論爭》,佐藤晴彥著,東京書籍出版社,2010 年
《現代日語中的漢字使用現狀》,日本文化廳編,2020 年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