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你們家娃誰帶?
自己帶?老人搭把手?還是請了幫手?我家是婆婆搭把手。
說真的,說帶娃這事太容易戳中當媽的痛處了。
自己帶?家里房貸、車貸,一家人日常生活開支全壓在老公身上,壓力山大。
老人帶?怕孩子被慣壞了,怕養廢了,怕辛辛苦苦立的規矩,一回到老人跟前就“啪嘰”碎一地。跟老人說輕了不聽,說重了怕老人難受,傷心。
我發現,現在一種“新式帶娃”風,悄悄在咱們媽媽圈刮起來了!
它不甩鍋給老人,也不讓爸媽累趴下,核心:邊界分明,分作分工。怎么弄?接下來,我們慢慢聊。
01. 老人帶娃,為啥總讓人“又愛又恨”?
你知道老人帶娃的痛點在哪嗎?一句話總結:隔代親,有求必應!
那天我跟我婆婆聊起她慣孩子的事,她嘆口氣說:"我也不想慣啊,就是看孫女可憐憐巴巴的樣子,跟我說想吃雪糕,心就軟了。"
你看,老人真不是故意的。
他們那代人帶娃,講究"能吃飽就好";我們現在帶娃,得教規矩、養習慣、抓學習。
兩代人的育兒觀,差著幾十年呢。
我閨蜜家有個典型例子:她兒子吃飯愛挑食,青菜一口不碰。她定了規矩"不吃完青菜不能下桌"。
結果爺爺趁她走開,偷偷把青菜倒了,還給娃塞了個雞腿。
閨蜜只能生悶氣:"我辛辛苦苦立的規矩,他一句話就破了。" 更麻煩的是,孩子精著呢。
我家娃剛上幼兒園那陣,我規定她每天只能看20分鐘。
但只要我加班,她就跟奶奶撒嬌:"媽媽說可以多看一會兒的,奶奶你說好不好?"
奶奶看著孫女可愛又可憐的樣子,當然一口答應。
等我回家,電視還開著,娃跟我說:"奶奶讓看的。"
你說這時候咱怪誰?怪老人?他們覺得是心疼娃;怪娃?她還小,知道找"保護傘"。
這兩難的滋味,估計不少媽媽都嘗過。
02. 新式帶娃,我家試過這三招,挺管用
其實關鍵就一條:老人搭把手可以,但教育的"方向盤",得在我們手里。
這半年我跟婆婆磨合出一套法子,分享給你們:
第一招:分好工,生活歸老人,學習歸爸媽
我婆婆只讀過兩年小學,但生活能力很強,家務活做得很好。如果讓她輔導娃學習真是"力不從心"。
所以我跟她明說:"媽,您負責接娃放學,帶她在小區玩會兒,晚飯您做她愛吃的就行。至于寫作業、練口算,這些我晚上回來弄,您就別操心了。"
現在每天下午,婆婆接娃后,會帶她去公園挖沙子、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戲,6點準時回家。
我7點到家后,婆婆就和閨蜜一起出去跳廣場舞,娃乖乖坐在書桌前等我檢查作業。
上周婆婆跟我說:"這樣挺好,我不用費腦子想娃學習的事,你也不用急著趕回來,我跳廣場舞還能交新朋友。"
你看,把老人從"教育壓力"里解放出來,他們反而輕松。
第二招:定好規矩,老人不插手"管教時刻"
我心和氣和地跟婆婆認真聊了一次:"媽,我們方向要一致哈。我管娃的時候,您就當沒看見,等我說完了,您再疼他也不遲。"
現在婆婆特配合,我要是板起臉,她要么去陽臺澆花,要么假裝看手機,絕不插嘴。
第三招:老人當"提醒員",不當"裁判官"
我給娃列了個"每日小任務":每天背一首古詩,畫一幅畫。
這事我拜托婆婆幫忙:"媽,您不用教他怎么背,就提醒他'該背書啦'就行,背得對不對,我晚上回來聽。"
有天我加班晚了,婆婆發微信說:"提醒過孩子背古詩了,她說等你回來背給你聽。"
回家后我一檢查,孩子背得準確又流利,真的很驚喜。
你看,老人不用懂教育,只要幫咱"敲敲鐘",效果就挺好。
說白了,帶娃一事,一家人找對了相處的節奏,老人不累,子女感恩,婆媳愉快,家庭幸福。
小書蟲媽媽心里話:
養娃育娃,父母永遠是第一責任人!
我們當父母的,也別指望老人能按咱的標準帶娃,畢竟他們的育兒經驗,跟我們現代的育兒觀念不同。
就像我婆婆說的:"我年輕時候帶娃,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哪想過還要教學習?現在讓我帶他玩玩,我樂意;讓我管他學習,我是真頭疼。"
所以啊,把"生活照料"和"教育引導"分開,老人輕松,我們也省心。
我們要知道,娃是自己的,教育的擔子,本來就該自己挑。
老人能搭把手,讓我們喘口氣,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身為子女要感恩!
你們家誰帶娃,有什么帶娃的好方法?一起到評論區聊聊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