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烏克蘭最高議會以262票通過了尤利婭·斯維里堅科的任命,正式任命她為新總理。
尤利婭·斯維里堅科不僅成為烏克蘭獨立34年來的第二位女性總理,更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后,首位接任這一職務的新政府首腦。
就在她上任的當天,斯維里堅科便亮出了她的“戰時改革三把火”,誓言要帶領烏克蘭走出困境,對抗不斷逼近的俄羅斯軍隊。
她的上任是否意味著烏克蘭的戰局將迎來突破?她能否在西方援助不斷減弱的情況下,帶領國家走向勝利?
39歲的尤利婭·斯維里堅科從提名到任命,整個過程只用了72小時,這樣的速度在烏克蘭議會史上都極為罕見。
而這場“閃電換帥”背后,是澤連斯基政府的緊急調整。
就在投票前三天,前總理什米哈爾突然被調任國防部長,專門負責后勤補給。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哪是什么提拔,分明是前線補給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最近幾個月,前線烏軍多次傳來抱怨,彈藥送不到陣地,冬裝還在倉庫積壓,甚至有士兵在社交媒體上曬出空彈夾照片,后勤危機已經藏不住了。
斯維里堅科能在這個節骨眼上被推出來,絕非偶然。
這位年輕的女經濟學家,早就憑實力在烏克蘭政壇站穩了腳跟。
開戰初期,她牽頭組織戰區企業轉移,把772家工廠從炮火連天的東部地區搬到相對安全的西部和中部。
這些企業里有生產坦克零件的機械廠,有造炮彈的軍工廠,正是這波操作保住了烏克蘭僅剩的工業命脈,讓前線武器生產沒徹底斷供。
更讓西方記住她的是2023年那筆“鋰礦換軍援”的交易。
當時烏克蘭急缺資金買武器,斯維里堅科帶著團隊直接飛到華盛頓,用國內最大鋰礦的開采權換來了美國15億美元軍援。
這筆交易讓歐美覺得她是“能辦事的務實派”,但國內也罵聲不少,有人說她這是“賣資源求生存”,可在當時的處境下,這或許是唯一的選擇。
但現在的情況比2023年更糟,西方的援助正在肉眼可見地縮水。
德國剛宣布今年軍援預算削減30%,原本承諾的防空導彈和裝甲車數量直接砍了近三分之一。
美國那邊更直接,暫停了“愛國者”導彈系統的交付,理由是“國內庫存告急”。
可誰都知道,這背后是美國大選臨近,對烏援助成了兩黨博弈的籌碼。
烏軍總參謀部私下透露,現在前線炮彈庫存只夠維持正常作戰需求的40%,士兵們已經開始實行“定量配給”。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斯維里堅科上任第一天就放出狠話:“沒有外援,烏克蘭也能打下去!”
這話聽著提氣,但懂行的都知道,底氣得靠真金白銀和彈藥堆出來。
但她上任當天就亮出了“戰時改革三把火”。
第一把就燒向了后勤。
直接成立“前線補給專項小組”,由她親自牽頭,每天和國防部長什米哈爾視頻會議,要求24小時內必須解決前線部隊的彈藥和食品短缺問題。
第二把火瞄準了工業生產。
她把之前轉移的772家企業重新登記造冊,劃定了12家“重點軍工廠”,直接由政府接管生產,原材料供應和工人工資全部由國家財政兜底。
她在內部會議上明確要求,三個月內把炮彈產量提高50%,哪怕是簡化生產流程、降低部分標準,也要先保證數量。
第三把火則是拓展外援渠道。
雖然歐美那邊遇冷,但斯維里堅科沒閑著,上任第二天就派副手出訪中東和拉美國家,試圖用農產品出口優惠換武器零件和醫療物資。
有消息說,她還在琢磨擴大“資源換援助”的范圍,除了鋰礦,可能還會拿出稀土開采權來吸引投資。
不過這些措施能不能見效,現在還是未知數。
后勤改革剛啟動,就有官員反映基層倉庫管理混亂,很多物資登記信息和實際庫存對不上,清理起來至少需要一個月。
軍工廠那邊,工人工資漲了,但缺技術工人和關鍵設備的問題沒解決,產量提升難度不小。
外援渠道拓展更是難上加難,新興國家誰也不想公開得罪俄羅斯,援助多半是象征性的。
斯維里堅科心里肯定清楚這些困難。
上任第三天,她就去了靠近前線的哈爾科夫州視察,在一個臨時彈藥庫里,她蹲下身翻看炮彈箱上的生產日期,不少箱子上的日期還是2022年的。
臨走時她對陪同的軍官說:“給我一周時間,我讓這里的庫存多起來。”
現在整個烏克蘭都在盯著這位新總理的動作,她能不能把狠話變成現實?能不能在西方援助斷檔的間隙找到生路?
前線的士兵們等著她的補給,后方的民眾盼著她能穩住局面。
這場“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得旺不旺,不僅關系到她的政治前途,更關系到烏克蘭接下來的戰爭走向。
畢竟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從來沒有輕輕松松的勝利,每一步都得踩著荊棘往前走。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