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皇帝,文采堪比李世民,書畫才情不輸宋徽宗,卻在他治理下的盛世中暗埋了毀滅王朝的種子,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出生在永樂七年。朱瞻基,名字里“瞻”仰望祖宗,“基”穩固根基。
朱棣對他寵愛有加。從七歲能寫一手漂亮小楷,到十歲作詩填詞,他無不讓太祖大笑。
那一次打獵,十一歲的他一箭射中奔跑的野兔,朱棣當場賞賜黃金十兩,說:“我這孫兒,文韜武略兼備,將來必成大器。”
因為智慧,他破例被立為皇太孫。這個決定讓京中震動,也讓他的二叔朱高煦心生怨恨。
朱高熾繼位僅十個月,就把天下托付給了身為皇太孫的朱瞻基。父皇臨終前語重心長:“體恤百姓,勤政愛民”,他含淚應承。
登基之初,宣德元年,朱高煦便在山西反叛。朝臣們驚慌失措,有的主張招撫,有的要緩兵之計。
可年輕的朱瞻基一句話定乾坤:“叔叔背叛,我必須親自前往,以正皇家威嚴。”說罷,他策馬疾行,晝夜兼程,叛軍還未來得及集結,京師軍已壓境。
就在城下,他沖鋒陷陣,士氣大振,一個月內平定叛亂。
平叛之后,他沒有給二叔活路,而是下令將朱高煦關入炮烙之刑的銅缸,爐火熊熊,烤聲慘烈,回蕩山野。他用行動告訴朝中所有人:我雖然年輕,卻不是軟柿子。
殿下平了內亂,卻也看清邊疆堪憂。于是他下令修繕長城,增設要塞,高聲吁道:“邊患未除,國無寧日。”與此同時,他審時度勢,決定放棄對安南的直接統治,把它改為藩屬,只需歲貢幣帛,不必再長期駐軍,這一戰略收縮,讓國庫松了口,百姓也少了徭役,邊疆一時安穩。
幾次下西洋的鄭和艦隊,曾讓大明的威名遠播海外。但宣德五年,朱瞻基下令關閉金陵造船廠,停止大規模遠洋,理由很直白:“國之所需,首在社稷與黎民,不在海上鋪張。”于是七次下西洋后,風帆漸落幕,唐花小窗的景致,卻在皇宮中如畫般鋪開。
他熱愛藝術,擅書法、工繪畫。為了騰出更多時間,他發明了一套“票擬批紅”的制度:內閣先審奏章擬意見,“批紅”則由皇帝用紅筆圈批。
看似提高效率,實則留下了宦官們干政的空子。因為他忙于畫軸吟詩,便把許多奏折委給寵臣宦官代批,久而久之,宦官結黨干預官吏任免、左右朝政。
正因他高估了宦官只會代筆的本領,也低估了這種制度導致專權的風險,明朝中后期的魏忠賢等人,便靠這張“批紅”之手掌政權。到最后,宦官專權、官場腐敗,成了大明傾頹的導火索。
朱瞻基是個矛盾體。他既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讓百姓安居樂業、文化鼎盛;又因一個看似無害的行政創新,將后世推向深淵。
他創造了盛世,也親自埋下了亡國的種子。有時候,最微小的改革,竟會帶來最致命的后果。
參考資料:
[1] 《明史·宣宗本紀》
[2] 張廷玉《明史》
[3]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