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美歐局勢風云突變,短短數日,一連串外交動作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普京沒有等到中國的電話,卻從沉默中讀懂了信號——這通電話不打,是尊重,也是邊界。
他明白,若要破局,只能靠一個人——特朗普。
他要見特朗普一面了。
7月14日,特朗普突然放話:如果50天內俄烏沖突無法結束,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并實施能源領域的次級制裁。
歐盟則緊跟步伐,于7月中旬出臺第18輪對俄制裁。
壓低石油價格上限、擴大制裁清單、打擊 “影子船隊等。
北約秘書長呂特發出警告,要求中國、印度、巴西對俄羅斯施壓,促其在50天內結束戰事,否則三國將面臨次級制裁。
他敦促這些國家 “給普京打電話”,促使其認真對待和平談判。
北約秘書長呂特
中國外交部明確指出,中方希望和平,但不會在外部壓力下做出有違自身立場的行為。
中國不打這通電話,是對俄羅斯的尊重,也是對自身外交原則的堅守。
但中國的沉默并非袖手旁觀,而是劃出邊界。
中俄之間的合作是正常的國家交往,但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不會選邊站隊。
俄羅斯必須靠自己突圍,不能再依賴“友邦出手”。
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釋放了一系列緩和信號。
7月2日,美國商務部取消全球三大芯片設計軟件(EDA)對華出口禁令;
7月15 日,美國政府批準 H20 人工智能芯片對華出口許可。
此外,美國還允許兩家乙烷生產商恢復向中國出口,解除對中國 C919 大飛機發動機的出口禁令等。
特朗普公開表示將以“友好競爭”的方式與中方發展關系,并計劃在10月的APEC會議期間與中國高層會晤。
特朗普在經濟層面尋求穩定中國關系,以減緩美國的通脹和供應鏈問題。
這一背景下,普京開始重新審視與特朗普的關系——他意識到,必須面談。
7月20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公開表示:“俄美總統間的會晤勢在必行,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佩斯科夫還提到,不排除普京和特朗普在會晤期間達成 “重大協議” 的可能性,這將是雙方大量工作的成果。
他認為普京與特朗普在7月3日進行的通話是一次務實對話,雙方雖都堅定自己的立場,但也準備好傾聽對方的意見。
特朗普雖然言辭強硬,卻表示愿盡一切努力推動烏克蘭問題的和平解決。
這場戰爭,已經拖了太久。
而普京也深知,戰場上打不出決定性勝利,談判桌上才可能謀得出路。
但談判談什么?條件是什么?俄羅斯這次沒有模糊。
7月20日,佩斯科夫在接受俄媒采訪時罕見說明俄方的停火前提。
俄羅斯要求烏克蘭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扎波羅熱四個地區全面撤軍,并正式放棄加入北約的意圖。
這四地是俄羅斯2022年宣布“并入版圖”的核心地區,戰略與政治意義極高。
此外,烏克蘭必須接受限制軍力規模的條款,以確保未來不再對俄構成直接威脅。
這也是俄羅斯在兩年沖突后首次公開提出明確的停戰交換條件。
烏克蘭和其盟友迅速回應,堅決拒絕俄方的條件,稱不可能放棄任何一寸領土。
戰與和的天平再次搖擺。
就在此時,談判平臺也悄然搭起。
根據塔斯社和俄新社消息,第三輪俄烏談判很可能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
作為中立國家,土耳其此前已兩次成功承辦俄烏談判,并推動當時達成初步意向草案。
土耳其外交部已開始協調雙方日程,表達強烈意愿再次提供平臺。
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外交中立性和歷史經驗,使其成為少數能被雙方接受的第三方。
這將是一場多線作戰的外交博弈。
一邊是土耳其牽線的俄烏談判線;另一邊,是普京親自推動的美俄高層對話線。
兩條線并行不悖,目標只有一個:為俄羅斯爭取喘息空間。
戰場上,俄軍在蘇梅方向大規模集結,意圖在關鍵地帶打出優勢,為外交爭取籌碼。
烏克蘭則重組內閣,更換國防部長,全力準備夏季大反攻。
局勢如箭在弦。
而在這一切的背后,普京已經不再幻想中國出手,也不再期待歐洲改變立場。
他只盯著一個人——特朗普。
特朗普是他眼中的破局者,是能撬動烏克蘭態度、美西方聯盟、金融制裁的關鍵杠桿。
佩斯科夫所說的“會晤勢在必行”,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現實驅動下的戰略抉擇。
但會晤何時、在哪舉行,仍需斡旋。
普京在意自身安全,美國大選臨近,特朗普也需要權衡影響。
這場會晤,既可能是新的開始,也可能是最后一張底牌。
普京沒有等到中方電話,卻在沉默中看清了形勢。
在中美趨穩、美歐聯手施壓的當下,俄羅斯已無退路。
會談不是選擇,而是唯一的出路。
哪怕前路未明,也要主動出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