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上宣布,與日本達成“史上最大貿易協議”:對日關稅從25%降至15%,日本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并開放汽車、卡車和農產品市場。
此消息一出,日本國內輿論瞬間炸裂,民眾怒斥首相石破茂“賣國”,將其稱為“廣場協議”40年后的再度投降。
這份被特朗普稱為“史上最大”的日美貿易協議,與其說是談判的成果,不如說是一張明碼標價的賬單。
賬單的第一行,是關稅,美國對所有日本商品統一征收15%的關稅。
第二行,是投資。日本必須向美國注入5500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它相當于日本2024年國家財政預算的三分之二,是掏空家底式的輸血。
最致命的是賬單的第三行,也是最小的那行字:投資產生的利潤,90%歸美國。
這筆錢不是投資,是貢品。
最后,日本還要徹底打開國門,放行美國的汽車、卡車,以及最讓日本農民膽寒的——大米。至此,交易完成。
消息落地,東京的反應瞬間撕裂。
一邊是資本的狂歡,日經指數應聲反彈超過800點,豐田、本田的股價像坐上火箭般暴漲10%,交易員們長舒一口氣,用跳漲的數字為“避免了更糟局面”投了贊成票。
另一邊卻是政治的崩塌,協議公布當天,首相石破茂的內閣支持率,雪崩般跌至20.8%,他所在的自民黨,剛剛在參議院選舉中慘敗,丟掉了兩院多數席位。
壓力排山倒海而來,黨內大佬麻生太郎的逼宮電話,地方支部的問責信件,塞滿了首相官邸,石破茂心里清楚,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他已向身邊人透露,準備在8月底黯然辭職。
除了這兩方,民眾的怒火則更為直接,社交媒體上,“國恥”“賣國條約”“令和廣場協議”等詞條被憤怒刷屏,民調顯示,六成民眾認為政府讓步過度,四成人直言“石破茂必須下臺”。
資本在開香檳,國家在開藥方,而首相,在準備下場。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割裂的情況呢?
其實是歷史的記憶被再次喚醒。
人們無法不將眼前的這一幕,與1985年的《廣場協議》重疊,那份協議,被普遍視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起點,四十年的輪回感,像一道深刻的傷疤,在日本社會肌體上隱隱作痛。
不過這一次,痛感更加具體。
雖說汽車業雖然暫時躲過了25%關稅的滅頂之災,但汽車占日本對美出口的28.3%,15%關稅雖比威脅的25%低,但仍將讓豐田2025年利潤直接蒸發8%。這下連豐田這樣的巨頭也感到肉疼,許多日產等企業已在悄悄盤算,將生產線遷往美國或許是唯一出路。
除了汽車行業,一些哀嚎還來自田間地頭,因為美國大米每噸800美元的價格,不到日本國產米的一半,一旦進入日本市場,那么本地人自己種的國產米,還有誰會問津?
可以說這不是競爭,是清場,一位北海道的老農,在鏡頭前點燃了稻草人,絕望地嘶吼著“村子要沒了”,視頻點擊量超過百萬。
那么面對這種不平等協議,日本為什么不敢說“不”?
答案就藏在沉默的武器庫里,日本手握1.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這是足以動搖華爾街的金融核彈。但從始至終,它都未被擺上談判桌。
因為沒人敢承擔動搖日美同盟根基的后果,這種恐懼,精確地定義了這段關系的不對等本質:在盟友身份之下,是無法反抗的宿命。
與日本達成協議后,特朗普毫不掩飾他的意圖,他立刻宣布:“明天,我將和歐洲談。”
世界看懂了,所謂的“日本模式”——用極限關稅施壓,逼迫對方簽下“巨額投資+市場開放”的城下之盟——已經成為美國對待盟友的新范式。
從首爾到堪培拉,再到東南亞各國,所有美國的盟友都在緊張地重新計算自己的籌碼。下一個會是誰?沒人知道。
這無疑是美國優先戰略的一次完美展示,它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世界:即便是最親密的盟友,也要為美國的利益讓路,而日本的經濟主權和戰略自主性,被更深地捆綁在了美國的戰車上。
一個在經濟上更加依附于美國的日本,未來在亞太事務中還能否扮演獨立角色?這為本就復雜的地區格局,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協議里甚至沒有寫明投資的監管細則,這意味著日本的付出是即刻的,而回報卻遙遙無期。
東京大學一位教授在電視節目中發問:“首相走了,日本的困境會走嗎?”
這個問題,無人能夠回答。它飄蕩在東京喧囂的街頭,回響在太平洋西岸的上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