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嶺南新民謠·第三季啟動發布會在廣州舉行。在圓桌環節,各界專家為新大眾文藝浪潮下廣東流行音樂如何再攀高峰建言獻策。
著名音樂制作人、詞作家、評論家李廣平親歷了廣東流行樂壇的發展變遷,他認為廣東音樂人的創作觀念轉變、從本土題材出發、本土唱片公司對音樂人才的選拔和造星機制是成就過去輝煌的重要因素。如今,他觀察到廣東的爵士音樂和粵語歌曲創作在全國的影響力增強,同時指出校園歌曲在流行音樂中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此次嶺南新民謠設置高校賽道是一個突破,“希望嶺南新民謠能夠成為新的廣東原創歌曲陣地,能夠超越嶺南,走向全國?!?/p>
以下是李廣平的觀點全文:
我是廣東流行音樂的這個親歷者和參與者,我特別想說一說我的看法。廣東流行音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有一個輝煌時期,這個輝煌時期延續了10年,但是非常遺憾的就是輝煌之后就沒有繼續下去。輝煌是怎么創造的?我提三個觀點,我覺得對當下還是有啟發的意義的。
首先第一點就是廣東音樂人才濟濟。我們有很多的人才,怎么樣讓這些人才破繭而出?最重要的一點是40年前或者說30年前,我們廣東音樂人的創作觀念轉變得特別快,當時我們在一種什么環境下創作流行歌曲?左邊是香港音樂人,他們擁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機制,有非常成熟的粵語歌創作歷史,也處于非常繁榮的階段;右邊是臺灣的都市化流行歌曲創作,他們也已經有一批非常優秀的音樂人,像羅大佑、李宗盛他們。廣東音樂人怎么樣在這里面取得突破?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創作觀念的轉變,寫粵語歌我們寫不過香港人,寫都市化的流行歌曲,我們沒有這種都市化的經驗。廣東音樂人首先就從本土的題材出發,有了《彎彎的月亮》。我覺得《彎彎的月亮》真正代表了嶺南流行音樂創作的集大成?,F在說起來廣東歌,別人記得的可能就是《彎彎的月亮》《濤聲依舊》和《你在他鄉還好嗎》,所以觀念的轉變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是創作題材的選擇,我剛才聽了前兩屆的優秀征集作品,我還是挺激動的。為什么?30年前,我們也像剛才那批年輕人一樣站在臺上領獎,也是媒體頒發給我們的。那時候的媒體最主要的是廣東電臺、音樂臺,嶺南新歌榜,廣東電視臺等。媒體給我們很多的鼓勵,因為我們的創作反映了廣東的在地經驗。
第三點,我覺得是當時廣東的唱片公司,他們這種造星的機制和對音樂人才的選拔,推動了我們當時的創作。很多廣東的優秀歌曲,不一定是廣東籍的音樂人創作的,我們有來自上海的,有來自北京的,有來自沈陽的音樂人才,因為廣東對流行音樂的重視,所以他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廣東來,這三點我覺得造成了我們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繁榮。
離別了廣東20年以后,我今年正式地回歸廣東樂壇?;貋硪院笪揖烷_始補課,我發覺廣東歌壇在20年以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也有三點。
第一是可能大家都沒有關注到的,廣東的爵士歌曲、爵士音樂創作目前是領先于全國的。我回來以后聽了大量廣東的爵士歌曲,王驄的歌曲、黃韻的歌曲,還有很多年輕音樂人的歌曲,這批歌曲擁有一個特點:非常與國際接軌。因為這些創作人都是從美國、英國留學回來的音樂人,所以他們回到廣州以后,有很多在從事爵士音樂的創作。我覺得這是一個引起我們關注的點,也希望你們的征集能夠給爵士歌曲一些機會,像校園賽道一樣。因為我聽了很多廣東的爵士歌曲以后,我甚至邀請了幾個音樂學院的博士生,希望他們把廣東的爵士音樂創作作為博士論文的題材。
第二點就是粵語歌曲創作,粵語歌曲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我覺得只有在廣東和香港才能夠得到極大的推動。粵語歌曲我自己聽了很多,比如說魚蛋,還有一個叫潘德林的小伙子,我覺得他們的歌曲都已經破圈,已經走向全國了,但是恰恰沒有引起我們廣東歌壇的足夠重視。
第三點就是校園歌曲一直都是流行歌曲的主流和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次能夠設立校園歌曲的征集,我覺得是很大的一個突破。流行音樂永遠屬于年輕人,永遠是他們在創造,他們在引領我們向前進。30年前我們才30歲,現在我覺得30歲的年輕人應該是成為歌壇創作的主流。希望嶺南新民謠能夠成為新的廣東原創歌曲的陣地,能夠超越嶺南,走向全國。
整理:南都N視頻記者 余曉宇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鐘銳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