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得不說,一些國家在臺灣的問題上還真是越走越遠,其中,巴拉圭就是一個,不僅主動邀請賴清德前去拜訪,還不斷在臺灣問題上挑戰大陸底線。
在現在兩岸關系緊張且復雜的情況下,巴拉圭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顯然已經踩踏了大陸此前立下的紅線。
巴拉圭總統佩尼亞
而且還將兩國之間68年的情誼拋之腦后,那么,巴拉圭此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高調接待的背后
2025年7月,巴拉圭總統佩尼亞宣布將以最高規格接待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引起廣泛國際關注。
這一舉動表面上以“68年外交情誼”為名,實則是在高度敏感的臺海問題上進行危險試探。
巴拉圭總統佩尼亞
賴清德被我國官方明確定性為“臺獨”勢力代表人物,長期推動“兩個我國”或“一中一臺”的分裂立場。
此時高調接待,不僅意味著對華政策的一次重大搖擺,更可能是佩尼亞本人情感與判斷的交錯。
佩尼亞早年在臺灣留學,與臺灣方面關系密切,這一背景容易導致其對臺認知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
巴拉圭總統佩尼亞
將私人經歷帶入國家戰略選擇之中,顯然不利于客觀理性地評估國家利益走向。
而臺當局一貫以“金元外交”拉攏“邦交國”,頻繁進行高額援助、經濟合作、教育項目及公共關系操作,換取象征性的外交承認。
如今臺灣正試圖重演這一模式,而巴拉圭則可能正處于這場外交布局中的下一張籌碼。
賴清德
從行為邏輯來看,佩尼亞政府此舉不僅沒有強化國家主權戰略,反而在我國高度關注的敏感問題上踩線,使得原本平穩的中巴關系陷入動蕩邊緣。
這種政治豪賭在沒有清晰戰略收益的前提下極易失控,甚至導致連鎖反應,引發貿易、投資、農業市場的結構性風險。
巴拉圭做法的危險程度
長期以來,我國是巴拉圭農產品最有潛力的擴展市場之一,以大豆、牛肉為代表的出口品類正苦于中轉路徑繁復、成本高、議價能力弱。
賴清德
若與我國建立直接通道,不僅可以提升議價空間,還能有效減少依賴第三國轉運的風險。
當前的出口路徑多通過巴西或阿根廷進行再分銷,在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國市場本可成為巴拉圭農業轉型與升級的重要支撐。
然而,在巴拉圭此番表態后,我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明確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關系的基石,不承認就意味著與主流秩序背道而馳。
賴清德
此話看似溫和,實則意味著我國將問題定性為核心利益問題,處理方式將不再以“技術性分歧”看待,而是采取系統性、結構性反制措施。
一旦我國決定進行經濟反制,最先受沖擊的就是出口鏈條最脆弱的農業部門。
例如,我國目前在對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實施零關稅優惠政策時,就曾將親臺的斯威士蘭排除在外,造成其農產品完全喪失入華機會。
賴清德
類似的情景完全可能復制到巴拉圭,尤其是對我國農產品出口依存度高的企業與農場經營者,他們將成為地緣政治決策失衡下的第一批“代價承受者”。
對于一個以農業立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放棄一個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可能性,不僅無法被任何形式的意識形態交換所抵消,也無法靠口頭上的“美方支持”獲得實質補償。
農業訂單一旦斷鏈,短期內難以恢復,影響面極可能從農產品出口商,蔓延至農村信貸、農業保險、物流港口、加工企業等多個關鍵行業。
賴清德
總而言之,巴拉圭此舉的最大問題,不在于是否認同臺灣,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一個中國”原則背后的政治分量,以及這場選擇將引發的外部代價。
而此前早已經有案例提醒,比如立陶宛。
立陶宛:當“先鋒”者的落魄現身說法
2021年立陶宛在多次接收到中方警告的情況下,仍執意允許臺灣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挑戰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一個中國”原則。
賴清德
這一行為引發我國政府強烈反制,第一步是將中立外交關系從大使級降至代辦級,并凍結了幾乎所有經貿往來。
直接后果體現在貿易上,2020年,立陶宛對我國出口總額超過5億美元,但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驟降至不足1億美元,跌幅超過80%。
多個行業隨之崩潰,波及范圍從工業制品到食品加工,國內數據顯示,約1300家企業在該事件中停產或倒閉,造成6萬余人失業,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消費信心。
賴清德
立陶宛原希望借此行為獲得美歐的援助,但事實證明并不可行,美國僅在外交場合表達“支持”,并未提供等價的經濟補償。
歐盟雖給予象征性援助,但體量遠不能彌補損失,更令人尷尬的是,在立陶宛試圖修復與我國關系的過程中,其內部政治仍不斷出臺排斥我國企業的政策。
導致“政治姿態”與“經濟訴求”嚴重脫節,外交修復陷入僵局,立陶宛的困境揭示了一個事實,外交挑釁我國的代價,不是靠西方盟友就能填補的。
網絡圖片
揭示了一個趨勢,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不僅無法贏得戰略紅利,反而極易觸發系統性經濟與外交風險。
中國的立場
農夫與蛇的比喻之所以被提及,是因為在過去多個場景中,臺灣當局頻繁利用援助、培訓、儀式外交等手段取悅個別國家政要,以獲取外交承認。
這種方式本質上是一種資源—承諾型非對等交換,注重形式,忽略結構,最終常以“外交反噬”或“被孤立”為收場。
網絡圖片
巴拉圭若繼續重復上述邏輯,就將成為“第四幕主角”,而這個角色幾乎注定無法脫離失敗命運。
我國的立場在此問題上始終保持清晰:承認“一個中國”是政治前提,是所有雙邊交往的基礎。
我國目前不僅是巴拉圭潛在最重要的農產品進口國,也是拉美區域基建、能源、交通等合作的最大外部投資方之一。
網絡圖片
一旦中巴關系出現裂痕,不僅巴拉圭對華出口將被壓縮,基礎設施合作、融資條件、地區信用評級等也會連帶受損,形成系統性下行。
此時此刻,不是巴拉圭能否影響我國的問題,而是巴拉圭是否愿意順勢改變自己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定位。
全球已有183個國家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連歐洲發達國家都紛紛認清現實調整政策立場,拉美國家中也不斷有前“邦交國”轉向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這一趨勢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短期動作而改變,反而將不斷強化作為大勢所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結語
對巴拉圭而言,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是否要繼續為一段過時的“情懷”付出可能不可逆的戰略代價。
歷史不會等待猶豫者,現實也不寬容誤判者,機會仍在,但窗口不會永遠敞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京彩臺灣2025-07-16賴清德借“出訪”巴拉圭等地為由擬“過境”竄美,國臺辦:“倚美謀獨”枉費心機、注定失敗
中國新聞網2025-07-16中方奉勸巴拉圭現政府不要被“臺獨”勢力操縱利用
排頭國際2023-06-16想通吃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巴拉圭這樣要價,是沒學好數學
澎湃新聞2025-07-15外交部:奉勸巴拉圭現政府不要逆時代潮流而動,被“臺獨”勢力操縱利用
中時新聞網海納百川》賴清德出訪巴拉圭的虛與實
中時新聞網2025/07/17轉機巴西會晤友臺議員 林佳龍:期待與巴西發展實質關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