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李長需
景區“攔路收費”的新聞,又吵起來。
7月21日,有網友發帖稱,在甘肅張掖市馬蹄寺至金塔寺的208縣道和334鄉道上,遭景區人員設卡收費,每人300元且不包含景點門票。網友質疑,這筆費用成為按人頭繳納的“過路費”。
(圖源:上游新聞)
7月22日,肅南縣文旅局相關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設卡收費屬實,該行為不合適也不合法,今年已收到多起類似投訴。7月23日,肅南縣文旅局發布通報稱,景區不存在攔路設卡收取“天價過路費”問題,收取的300元/人費用,實際為景區2023年1月推出的深度游產品費用。
當地文旅局迅速澄清,稱游客眼中的“天價過路費”,是2023年推出的深度游產品,包含專屬線路講解、小眾景點游覽等服務。表面上看,這符合《價格法》中“自主定價、自愿消費”的原則,但游客的質疑并未完全消除。
其中最關鍵的質疑在于,景區在推廣時是否充分告知游客?從多名網友反饋來看,部分游客是在自駕途中被攔下后才得知需付費,甚至有人誤以為這是公共道路的“過路費”。這種信息不對稱,直接導致公眾對景區行為的誤解。
更讓人質疑的是,這個高價項目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普通門票才39元,而深度游收費300元還不包含基礎門票。也就是說,僅服務費就高達261元。景區如果真想通過差異化服務盈利,就必須提供與之匹配的體驗價值,而不是靠“信息差”或“稀缺性”來制造高價。從游客反饋來看,顯然這個項目的性價比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圖源:上游新聞)
這次爭議的核心,還在于公共道路的使用問題。208縣道和334鄉道部分路段穿越景區,導致非游客車輛可以免費通行,而旅游車輛卻要額外付費?。這種“雙重標準”自然引發質疑:公共道路是否被景區“私有化”了?雖然當地回應稱已設置綠色通道?,但這種將公共資源納入收費范圍的做法,本質上是對公共利益的損害?。
事實上,類似問題在國內景區并不鮮見。部分景區為增加收入,將公共資源(如山路、水域)劃入收費范圍,甚至設置關卡強制分流。這種做法雖短期能提升營收,卻可能損害公眾利益,甚至違反《公路法》中關于公共道路使用的規定。馬蹄寺事件提醒相關部門:景區開發必須厘清產權邊界,避免將公共資源變為牟利工具。
景區想要盈利本無可厚非,但盈利也得盈之有道。盈利的基礎,是要做好公共服務。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馬蹄寺景區的管理存在明顯短板。官方通報中提到“解釋引導不到位”,工作人員對政策不熟悉、引導標識不清晰、分流措施生硬,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游客體驗。更離譜的是,連文旅局工作人員都說不清楚收費政策,這種管理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現在雖然暫停了深度游項目,但如果根本問題不解決,難保不會換個名目卷土重來。景區管理必須學會換位思考,現在的游客都不傻,信息也很透明,靠“套路”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與其在收費項目上動歪腦靜,不如老老實實提升服務質量。把路線設計得更合理些,講解做得更專業些,配套設施搞得更完善些,游客自然愿意買單。
這些“天價過路費”爭議,也給所有景區提了醒:旅游經濟不是“一錘子買賣”,想要長遠發展,就必須在商業利益和游客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點。金杯銀杯不如游客的口碑,把游客當韭菜割,最終損害的是景區自己的長遠利益。推動服務向更透明更規范的方向發展,才是景區走向盈利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