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了你上談判桌的機會,你卻轉身去和日本狼狽為奸?
7月22日起,歐盟領導人開始了對日本為期兩天的訪問。次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有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舉行了會談,就擴大歐日經貿合作等事宜交換了彼此的意見。
在啟程前往日本之前,馮德萊恩在百忙中抽空接受了《日經新聞》的獨家專訪,并在采訪中透露了她此次日本之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和日本合作一起挖稀土,對沖中國稀土產業鏈給歐盟造成的巨大壓力。
歐盟開展與日本的稀土合作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近日對日本媒體表示,歐盟尋求與日本結成“競爭力聯盟”,雙方將攜手開采稀土元素。
馮德萊恩于周二開始對日本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日本首相石破茂將于周三與馮德萊恩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舉行峰會。
雙方有望就擴大經濟安全和貿易領域的合作達成一致。
馮德萊恩在接受日媒采訪時稱:“在地緣經濟方面,我們目睹了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以及不確定性增加,甚至在長期合作伙伴之間也是如此。”
他們以為,稀土的戰爭只在地里,不在爐里
稀土這東西,在歐洲一些政治家的想象里,大概就跟埋在地下的寶藏一樣,關鍵在于“發現”和“開采”。只要找到礦,砸錢上設備,就能把主動權握在手里。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女士,懷揣著這份略顯天真的“戰略自主”藍圖,飛到了日本。她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一拍即合,宣布要聯手打造一條“價值觀同盟”的稀土鏈。
計劃聽起來很豐滿:歐洲牽頭項目,日本貢獻資金和技術。他們瞄準了格陵蘭島和非洲的礦藏,準備大干一場。再把法國那個小小的稀土回收廠當成樣板,覺得只要“開采”和“回收”兩手抓,就能繞開中國。在他們看來,這不僅能擺脫依賴,還能在美中之間自成一派,當上全球供應鏈的新舵主。
只可惜,這個宏大的夢想,從一開始就跑偏了。他們只看到了挖礦的第一步,卻完全忽視了稀土真正的價值所在——那藏在“冶煉”和“分離”里的真功夫。
中國的功夫,恰恰在他們想繞開的那一步
中國稀土產業的領先,從來不是靠資源多、挖得快。這是幾代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幾十年如一日,用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熬”出來的一套獨門絕技。
打個比方,剛開采出來的稀土礦,就像一堆混著石塊泥沙的礦石。你不能直接用它來造芯片、造導彈。真正的價值,在于如何從這堆龐雜的混合物里,把十七種性質相近、彼此糾纏的稀土元素,一個一個精準地剝離出來。
這個過程,就是冶煉與分離。全球超過90%的稀土分離產能,牢牢掌握在中國手里,這不是一句空話。這背后,是成百上千道溶劑萃取工序的精密設計,是對伴生放射性元素的安全處理,是對環境影響的有效控制,更是將成本壓到極致的大規模生產能力。
這是一整套龐大而精密的工業體系,是無數經驗和訣竅的沉淀。它不是買幾臺設備、建個廠房就能復制的。歐盟與日本的計劃,本質上就是想跳過這個最艱難、最核心的環節,去練那些花哨的表面功夫。
一個自己都缺米下鍋的盟友,實在靠不住
馮德萊恩將寶押在日本身上,這步棋本身就透著一廂情愿。日本在高端磁體制造上確實有兩把刷子,可他們自己呢?制造這些高精尖產品所必需的核心稀土材料,比如鐠釹氧化物,超過八成都得從中國進口。
簡單說,日本自己就是個“稀土貧戶”,連自家鍋里的米都不夠,又哪來的底氣幫歐盟一起“開糧倉”?
仔細看看日本的家底,更經不起推敲。他們寄予厚望的深海稀土泥項目,至今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距離商業化開采至少還有十年。
而他們引以為傲的回收技術,聽起來環保又高級,實際上卻面臨兩個致命問題:一是只能回收寥寥幾種元素,遠不能滿足工業需求。二是回收成本是中國同類產品冶煉成本的三倍以上。這無異于想用黃金去換白銀,一筆穩賠不賺的買賣。
再看歐盟自身,內部也是一地雞毛。各成員國利益不同,步調不一。被寄予厚望的法國稀土回收廠,剛動工就因環保抗議停擺了半年。一個連內部都無法統一的團隊,如何去應對全球性的產業競爭?
更別提,那些遠在格陵蘭和非洲的礦產,也不是他們的私家花園。美國對稀土的渴求近乎偏執,一旦“美國優先”的大棒揮舞過來,歐盟真能像在北京的談判桌上一樣硬氣嗎?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硬要“脫鉤”,只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
馮德萊恩女士的行程安排也頗為玩味。在訪問日本、高調宣布合作之后,緊接著就要訪問中國。彭博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更像是一種談判策略——先去“小孩桌”上壯壯聲勢,制造一些虛張聲勢的籌碼,好回頭理直氣壯地跟大人談判。
這種心態,注定談不出好結果。
說到底,市場經濟有其自身規律。全球產業鏈對中國的深度依賴,是幾十年來基于效率、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理性選擇。如果歐盟執意要用政治手段強行“脫鉤”,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三重困境,動彈不得。
高昂的成本。任何替代方案都意味著價格暴漲,這將直接沖擊歐洲的制造業,尤其是作為經濟引擎的德國汽車工業,他們的產品競爭力將被嚴重削弱。
質量的妥協。如果被迫使用純度不高的稀土材料,歐洲引以為傲的高端制造,從風力發電機到精密儀器,性能都將大打折扣,最終只會是自砸招牌。
最后,這種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中國完全可以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采取合理合法的反制措施。到那時,最先感受到切膚之痛的,恰恰是那些最依賴全球化分工的歐洲企業。
這場競爭的終局,終究不是靠“政治正確”寫成的
今天的全球稀土競爭,早已不是圈地挖礦的蠻荒時代,而是一場關乎技術深度、全產業鏈控制力和戰略遠見的綜合較量。中國在鞏固中游冶煉分離優勢的同時,正在加速向上游高端材料和下游回收利用技術延伸,產業的護城河只會越來越寬,越來越深。
歐洲試圖用“價值觀”來對抗產業規律,用政治口號來掩蓋技術上的巨大鴻溝,這不僅僅是戰略上的誤判,更是對現實世界運行邏輯的根本性無知。
一個組織的未來,往往取決于其領導者的眼光。當現實的平坦大道就在眼前,卻偏要選擇攀爬一堵用幻想砌成的高墻,結局或許早已注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