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陜壩鎮帳房村1.6萬畝高標準農田。 王懿哲 攝
眼下,河套小麥正在開鐮搶收。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6萬余畝新建的高標準農田上,大馬力農機來回穿梭,鋒利的割刀快速輪轉,金黃的小麥顆粒歸倉。
“高標準農田里規模化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僅省水省肥,而且耕種管收全程都能機械化,省時省力省人工,原來搶收要一個星期,現在只要三四天。”德嶺山鎮四義堂村黨支部書記齊躍飛告訴記者,現在村里小麥平均畝產都在1000斤以上,再加上套種的玉米,畝均收益能到2000元以上。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糧食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2024年糧食產量達到820.1億斤,實現了“二十一連豐”。這一成果的背后,得益于內蒙古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良種、良機、良法等措施,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到2024年底,全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00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5%,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45%。
“目前,內蒙古的高標準農田已經形成了多維度的組織體系、全鏈條的管理體系、創新性的保障體系和針對性的建設體系,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些富有區域特色的做法,形成了14種典型模式、10大案例、農田建設26步工作法等創新經驗,能夠有效推進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訂單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讓端牢‘中國飯碗’底氣越來越足。”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廳長郭占江介紹道。
如何建設?
圖上、田上、網上
農民既是監督員又是建設者
農民是高標準農田的使用者,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如何建得讓農民滿意,尤其關鍵。
“閘口怎么設,路口在哪里,水渠怎么布局……當時,我們都反復確認過,我們都有發言權!”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頭道橋鎮挪一村村民楊順才告訴記者,村里的高標準農田設計、建設、施工的各個階段,村民都要全程參與,每個村小組推選6名村民代表,負責建議、審簽和監督,在施工建設前,要經過至少6輪溝通,在圖紙上、現場多次確認。“我們村民代表們同意了,才能動工。”楊順才補充道。
“怎么建,建什么,農民說了算!”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副局長李斌介紹道,從2021年起,巴彥淖爾市探索實施“四會兩確認六簽字”模式,引導農民全程參與高標準農田初步設計和評審,進一步保證建設內容符合實際需求。“四會”機制,即在項目申報、立項準備、任務下達后和設計階段分別召開農戶立項意愿調查會、現場觀摩會、立項告知會、設計方案討論會,充分解決農民不知情、不理解、不愿使用等問題;“兩確認六簽字”即在初步設計、專家評審的同時,組織農民圖上和實地確認,并經農民代表、村民小組長、嘎查村支書、鄉鎮分管負責人、農牧部門負責人、旗縣政府共同簽字確認,才可施工建設。
當前,興安盟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和平村千畝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上,玉米進入田間管理關鍵期,一排排玉米苗,郁郁蔥蔥,長勢正旺。和平村種植戶王立臣打開地頭的閘口,灌溉水和水溶肥沿著細密的滴灌管道,流進玉米植株根部,為玉米補水補肥。
去年,王立臣家里的農田,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王立臣幾乎每天雷打不動地來到地頭盯著施工現場,平時在家,還能隨時登錄手機上的“內蒙古田調助手”小程序,查詢項目開工、進展情況。
扎賚特旗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借助“內蒙古田調助手”小程序,集成“四會兩確認”通知、技術視頻、產銷信息等功能模塊,支持村民實時查詢項目進展,在線提交意見建議。同時,鼓勵群眾參與項目初選階段立項、規劃設計、矛盾化解、全程監督、工程建設等。
此外,內蒙古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融入自治區黨委“就業行動”,建設中每畝籌資投勞100元,拿出中標額的10%實施以工代賑,吸納當地農民參與建設。目前,全區以“以工代賑”方式共吸納約9.75萬農民參與建設,人均發放工資1.78萬元。2025年印發《關于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規范實施以工代賑促進農民增收的通知》,預計今年落實以工代賑金額20億元以上。
如何使用?
規模化、科技化、智慧化
種田越來越有奔頭
高標準農田是糧食產能提升的根基,除了土地平整、通水通路這些外在的變化,還有糧食產能的提升、農業生產方式升級等內在變革。
在赤峰市松山區夏家店鄉東新井村,曾經的山坡地變成了高標準農田,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連,數米高的監測裝置和水肥灌溉系統分置在田間地頭。“以前土地細碎、不平,撂荒地有很多,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以后,田地平整、道路相通,方便節水灌溉、機械化作業,如今村里5000多畝農田成了‘搶手貨’,合作社、農業公司爭著流轉,規模化種植糧食作物,也帶動了代耕、代種、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現在畝均糧食產能都在2000斤以上!”夏家店鄉東新井村黨總支書記張士民高興地說。
在呼和浩特市金河鎮碾格圖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藝見效……新質生產力在這片熱土落地生根。該項目區通過引進“喜耕田·一體化云首部”和“農抬頭”數字農業云平臺系統,通過物聯網集成軟件系統、農業“四情”(苗情、墑情、災情、蟲情)監測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無線視頻監控系統、電磁閥等科技手段,為高標準農田插上科技的翅膀。
“通過手機App操作,不用人工下地去開閥門澆地,可以澆灌400多畝田地,壽命長達30年。”華維可控農業(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院內蒙古分院院長梁海一邊操作一邊向記者介紹,相比傳統方法,使用這套系統可以將水的利用率提高30%至40%,肥料利用率提高20%至30%,不僅使農作物的品質更佳,同時還省工省時,有利于大規模種植。
“有了智能化系統,我們改變了過去靠經驗、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灌溉能節省70%以上的人力。根據‘四情’監測系統按需施肥,根據作物生長模型建立一套高標準的數字農業種植模式,提升整個項目區的信息化水平。”碾格圖村黨支部書記郭永鋼告訴記者,“項目實施后玉米作物增產能力提升,年平均增產效益為64.8萬元,大力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高標準農田里,水管上不起眼的電動閥門就是灌溉智能控制系統,農民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過手機給莊稼澆水。“我們現在澆水都是高科技了,手機一拿,動動手指就能實現,而且比起過去人工成本降低20%以上,機械費用從每畝150元降低為每畝120元,生產成本降低了,糧食產量卻提高了,我們種田越來越有奔頭嘍!”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農牧民朝格吉樂高興地說。
如何管護?
有主體、有資金、有考核
權責明確保險托底
杭錦后旗陜壩鎮帳房村過去土地零碎分散,種糧成本高且收益低,許多“巴掌田”“雞窩地”成了撂荒地。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村里與一家公司簽署了土地流轉協議,由村民和公司共同參與到農田的管護與運營之中。“有了這樣的‘契約’,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再‘走一步算一步’,實現建設與管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帳房村黨支部書記劉三換坦言。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后基礎設施長期高效運行,杭錦后旗制定出臺《杭錦后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實施辦法》和《杭錦后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實施方案》,建立“旗負責、鎮監管、村落實”的機制,壓實管護責任,做到“五有三確保”:有主體、有人員、有資金、有標準、有考核,確保2019年以來已建成的項目全部納入管護范圍、確保定期維護、確保持續發揮效益。
明確了管護主體和責任,管護資金從哪來?2023年以來,鄂爾多斯市本級下達管護資金990萬元,支持各地做好高標準農田管護,各地積極探索運用市場化手段,化解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難題。大力推廣“工程質量+災毀損失+管護服務”三位一體保險模式,多方合力共同維護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同時,為進一步強化高標準農田建前合理規劃、建中安全施工、建后有效管護,研究制定了《進一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資金來源、籌措渠道、管護標準、分配比例等,做到全程規范管理,確保高標準農田長效永續利用。
伊金霍洛旗全面啟動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保險試點,針對農田綜合保險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設施損毀等問題,定期開展巡查工作,對符合保險責任的損失及時統計上報和維護更換,由專業隊伍負責日常巡查和工程管護維修。通過細化分解,在7個鎮91村,落實管護責任人206人,確保每塊田都有人看、每眼井都有人管。
達拉特旗借鑒住宅“兩供基金”模式,開展高標準農田“五供基金”(土、水、路、林、電)管護模式,群眾畝均自籌100元,納入集體管護賬戶,用于后續管護維修,確保項目持續發揮效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李清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