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淮上區沫河口鎮四鋪回族村4000 畝稻田綠意盎然,挺拔的水稻在微風中搖曳,充滿了豐收的希望。在今夏持續高溫干旱的嚴峻形勢下,該村憑借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的現代化灌溉網絡,不僅確保了水稻及時栽插,而且長勢穩健,成功交出了一份 “旱情之下不減產” 的亮眼答卷。
曾經因水利設施老化,農田灌溉受天氣制約的四鋪回族村,長期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2024年,隨著高標準農田項目落地,新建的3240米灌溉渠道如“毛細血管”貫通田間,連接北淝河的石家王排灌站,構建起“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農田體系,實現了從“靠天吃飯” 到“旱澇保收”的華麗蛻變。
“今年夏種遇上旱情,但我們的水稻‘喝’足了水,全靠高標準農田這個‘硬支撐’。”村黨支部書記劉芹兵站在田埂上,望著連片的“希望田”信心滿滿。
高標準農田不僅解決了灌溉難題,還為村里算好了 “節水賬”。村委會委員馬廣思細數高標準農田帶來的效益:“過去放一次水要70小時,現在只需30小時,一次灌溉就能省4萬元!”面對旱情,村“兩委”科學調度,通過分時分段灌溉、組建管水巡邏隊24小時護渠,實現全村用水零糾紛。
“村里按地塊排好了灌溉順序,管水巡邏隊還時不時來看看渠道通不通暢,大家都按序用水,誰也不搶誰的,心里踏實多了,干活都有勁了。”村民馮國方感慨。
“現在路渠配套,澆水成了輕松活。”種植戶王友伍告別了肩扛水帶奔波的日子,發出由衷地感慨。截至目前,全鎮13萬畝水稻抗旱作業有序推進,6.7萬畝高標準農田在旱情中發揮關鍵作用,保障了6萬多畝農田灌溉需求。此外,沫河口鎮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農業技術深度融合。農技人員指導村民采用“早晚灌溉”技術,無人機噴施葉面肥增強稻苗抗逆性。
據了解,2015年以來,沫河口鎮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7萬畝,修建渠道42.5公里,改善灌溉面積5萬余畝。在此次抗旱大考中,這些農田以“旱能灌、澇能排、產能增”的優勢,筑牢了糧食安全根基。眼下,四鋪回族村的水稻已進入分蘗期,莖稈粗壯、長勢喜人,干部群眾正全力投入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為秋糧豐收打下堅實基礎。(蚌埠發布客戶端 融媒體記者 尤靖文 通訊員 王文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