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古代那些朝廷里的官職啊,聽著就威風凜凜,但真要說起來誰權力大,有時候還容易搞混。
就拿“九門提督”和“兵部尚書”這兩位來說吧,乍一聽都挺牛的,一個管著京師大門,一個管著全國兵馬,可細想一下,到底誰權力更大?他們倆誰又能隨便調動軍隊呢?
這可不是電視劇里演的那樣簡單。今天,我就給大家掰扯掰扯這段歷史,從真實的歷史背景里找答案。
首先想想,古代社會中央集權那么厲害,皇帝最怕啥?外敵入侵?反賊造反?都不是最揪心的!皇帝最忌憚的是身邊出事,比如皇城被人端了,或者兵力被人悄悄調動搞政變。
所以,“九門提督”和“兵部尚書”就應運而生了。但這倆職位設置的目的大不同,一個像皇帝家的“看門保鏢”,一個像全國的“軍事總調度官”。
咱們要理解誰權力大,就得回到他們真實的任務和歷史演變中去。歷史上的清朝,康熙爺在位時設立九門提督,專門負責京師這塊核心地盤;而兵部尚書呢,歷史更長,從明朝就有了,一路傳到清朝,管的是整個國家的軍務。
揭秘“九門提督”
既然聊起古代這些職務,九門提督絕對是讓人好奇的對象。可別被名字嚇住,其實簡單說就是清代北京城的“守門官”。
這玩意兒可不是電視劇瞎編的,得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老爺子為啥要設這個職務呢?很簡單啊,當時北京作為首都,城里有九個大城門,安全重中之重!
皇帝一想:萬一有人鬧出點動靜,從城門溜進來搞事,那還了得?于是,康熙爺正式任命了九門提督一職,全名叫“步軍統(tǒng)領衙門”,其實就是負責內城安全巡邏和城門守衛(wèi)的。
九門提督的職責說得直白點,就是“保皇城不丟”。他管著步軍營、巡捕營這些禁衛(wèi)部隊,每天親自監(jiān)督城門值守。
比如正陽門、崇文門這些地方,都由他的人把守,進出查得嚴嚴實實的。要是夜里有人亂闖,提督一聲令下,士兵就得抓人。不過權力范圍挺小:只限于北京城內圈!
說白了,離京師稍遠的郊區(qū)或者省外,提督根本插不了手。調動兵馬的能力更是局限:他能調個一兩千人來圍堵城門、鎮(zhèn)壓小混混,或者應付突發(fā)騷亂,但要調到外地打仗?
做夢吧!皇帝直接管著呢,沒御批,他一兵一卒動不了。歷史上真有例子:道光帝年間,九門提督的兵抓過偷盜團伙,可碰到地方造反,還得靠其他大官出手。
這就是九門提督的底子:權力不大不小,就是京城專屬的“大管家”。但這么一說,你可能會問:那調全國兵力的事,誰來管呢?這就順理成章地帶出另一個角色了。
全國軍務的“總調度”
剛才說到九門提督守著京師大門,那國家其他地方的軍隊誰來指揮?兵部啊!這個部門在明朝就已經成為中央的核心機構,到了清朝,它依然管著整個軍事大權。
說白了,兵部尚書就是皇帝辦公室里的“國防部長”,是掌管全國兵馬的最高文官(注意,是文官!)。
兵部尚書的主要工作有多忙呢?大到打仗調兵、將領任命、糧餉供應,小到士兵戶籍、兵器制造、防務安排,只要是跟軍事沾邊的事,全得過他手。
舉個例子:乾隆帝要遠征西北,打準噶爾部落,皇帝只需點頭決策,具體怎么派兵、調哪里的駐軍、糧草從哪運、將領配多少副將,全由兵部尚書帶著下屬兵部的官員們連夜制定計劃。
再比如雍正年間整頓八旗兵,從改革訓練方式到處罰違紀軍官,都是兵部尚書遞折子給皇帝,批了就能執(zhí)行。
不過這里有個天大的誤會!好多人以為兵部尚書握著兵符,一聲令下就能千軍萬馬隨便跑,錯!他根本沒有直接調兵的權力。
他更像一個軍事大管家,能出謀劃策、安排調度,但真正的發(fā)兵權始終攥在皇帝手里。
打個比方:兵部尚書擬個調動西南駐軍的方案,皇帝不批就作廢;要是八旗軍里有人造反,兵部尚書第一時間能組織鎮(zhèn)壓方案,但沒皇帝“同意發(fā)兵”的御批或虎符,他連京城一個兵都派不動。
歷史上這事驗證過:咸豐朝太平軍鬧革命,江南告急,朝廷急得跳腳,兵部尚書也慌得寫調令,但沒咸豐帝親自授權,兵部寫的“請速調兵”折子也只是一張草稿紙。
看到這兒你就明白了,兵部尚書雖管得寬,管的也是頂層設計。他手底下沒自己的私人兵馬,他的實權來自皇帝的信任。
既然京城里有九門提督守著核心地盤,外頭有兵部尚書管著全國軍務,那這兩個“軍事大佬”撞一塊兒,到底誰該聽誰的?誰真正掌握調動兵馬的實力?
“九門提督”和“兵部尚書”到底誰硬氣?
都是“管兵”的高官,日常撞見該誰壓誰一頭?歷史記載明明白白告訴你:兵部尚書根本管不了九門提督!
為什么?關鍵就在于,他倆根本不在一個朋友圈子。
九門提督屬于“京城一線執(zhí)行層”,是實打實帶兵巡邏的負責人,直接向皇帝報告工作。
他只負責皇城和北京內城這塊地盤,出了這個圈兒就不歸他管;反觀兵部尚書,雖然管著全國的軍事政策、軍隊編制、錢糧軍械,甚至能處罰地方將官,可他偏偏管不著北京城的軍隊,包括九門提督的兵!
用現(xiàn)代話打個比方:九門提督像首都衛(wèi)戍司令,只對中央軍委(皇帝)負責;兵部尚書像國防部長,管全國軍隊建設,但衛(wèi)戍區(qū)不聽他現(xiàn)場指揮。
所以你說誰能調動兵馬?說白點:兵部尚書只有建議權,能不能調兵要皇帝拍板;而九門提督在自己負責區(qū)域內能直接指揮一兩千人的部隊(應急調用),但超過人數(shù)或調出區(qū)域?不行!必須請旨。
關鍵結論來了:在皇帝眼皮底下,九門提督的權力更“實錘”!
你想啊,康熙帝設置九門提督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患于未然:萬一兵部有人搞小動作,在京城外調動軍隊搞政變怎么辦?所以在皇城內外安插一個“自己人”九門提督。他的兵隨時監(jiān)督皇宮安全,連兵部尚書本人都被盯著呢!
比如雍正登基時搞“整頓”,第一時間替換九門提督人選,讓自己心腹隆科多掌握這位置,就是怕兄弟奪權闖宮門。
后來光緒變法,慈禧太后提前讓榮祿出任九門提督,一夜之間接管京師守衛(wèi)權,把維新派的路堵死。
這些案例都證明:誰握著九門提督這個位置,誰就捏著皇城的命脈。皇帝信任他,那他手中的一兩千精兵能影響整個帝國走向。
但要說兵部尚書更威風?真碰到事,他還得求九門提督幫忙,因為這位“守門將軍”手里才有真正的刀。
那要問“他們誰更權大”?這個問題可沒一刀切的答案。論全國影響力,兵部尚書管的是戰(zhàn)略層面,歷史中名臣名將出身兵部的不少(明朝于謙、清朝曾國藩都干過)。
論命脈掌控度,九門提督位置雖小,卻是皇帝貼身護盾。誰權力大,關鍵看皇帝信誰用誰!
塵埃落定,誰才是真正“有兵就是爺”?
繞了一圈兒,咱們得回歸一個底層邏輯:在古代集權制度里,能調動軍隊的從來不是哪個官,而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他才是終極操盤手,九門提督也好、兵部尚書也罷,都不過是不同層級的執(zhí)行人罷了。
但你說老百姓要是當時看到他倆轎子碰面,該給誰讓路?從品級和權力來看,九門提督在清朝是正二品,是能帶兵逮捕官員的執(zhí)行官(包括尚書犯錯都敢抓);兵部尚書也是正二品,但地位更尊貴(相當于部長),主管政策卻不拿刀。
所以你看,哪怕兵部尚書官銜再大,九門提督照樣不歸他管,甚至能不買他賬!這種“誰也管不了誰”的關系,恰恰是古代皇帝玩權術的精明處,分權制衡嘛!
要論調動實力,九門提督在京城地盤更有爆發(fā)力,兵部尚書則在全國資源調動上有大能量(但需皇帝撐腰)。
說到底,在槍桿子決定命運的時代,真正的贏家還是離皇帝最近、握刀最穩(wěn)的那個人。
回頭想想歷史故事:慈禧能垂簾聽政四十余年,靠的是三次換九門提督;康熙平三藩靠兵部尚書擬全國作戰(zhàn)方案。
他倆誰大?都大,也都有限。但你要真問誰能“一聲喝令千軍動”,對不起,只有皇帝蓋章才叫圣旨,其他人都是辦事兒的!
所以咱別再被電視劇誤導啦,古代官場玄機多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