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場戰爭,把明朝精銳打得稀里嘩啦,卻偏偏又打出了“勝利”的名頭,你知道這是哪一仗嗎?永樂盛世的輝煌還在,可安南這一塊血肉之地,卻讓明朝損失慘重,最終不得不放棄。
宣宗繼位伊始,朝堂上還回蕩著“北寧蒙古”的勝利凱歌,可在南面,卻傳來安南戰事告急的急報。為什么明明占了上風,最后卻要撤退?
那些死傷的高官勛貴背后,又有怎樣的權力犧牲?這場戰爭,折射出明朝的雄心,也暴露了它的無奈。
永樂十五年,李彬走馬上任安南巡撫。外表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涌。
世家大族與土司豪強暗中勾結,利用叢林山地游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讓明軍疲于奔命。他們隨處設伏:竹簽陷阱、毒箭齊發,專挑明軍補給線下手。
更有本地首領黎利,四處籠絡民心,立下“抗明英雄”招牌,百姓自發投誠。明軍雖號稱“百戰不殆”,卻無法建立穩固統治。
1426 年 4 月,宣宗發動第二波攻勢,任命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將軍。王通帶著一萬精騎,號稱“鐵馬冰河入夢來”,可誰料在寧橋,他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安南軍佯裝潰退,引明軍深入密林。山野風聲,明軍陣型一散,“咔嚓”一聲,竹矛刺破鎧甲。
隨后毒箭橫飛,士卒溺水而亡,河道染紅,尸體堵塞,連水流都為之停滯。這場戰役,明軍傷亡過半。
王通自知大事不妙,率殘兵偷渡出界,卻再無面目回朝。
這一次慘敗,不僅打垮了明軍銳氣,更在朝野掀起軒然大波。宣宗夜不能寐,他百般思慮:安南地處偏僻,補給耗費巨大,可舍?
可留?而此時,北方蒙古再起,江南水患連年,朝廷財賦日益緊張。
若一意孤行,恐天下動搖。
名將隕落,死傷尤甚。1427 年,宣宗再派安遠侯柳升出征。
柳升曾隨永樂六次北伐,戰功赫赫,更創建了中國歷史上首支正規炮兵部隊。他穩扎穩打,先固后進,接連收復金甌、界首等重鎮,使明軍一度看見勝利曙光。
士卒們都說:“有柳升坐鎮,這場仗能打出個譜來。”可惜,柳升過度自信,追擊小股殘匪,踩進敵人布下的沼澤。
泥濘中,明軍陣腳大亂,安南兵一擁而上,柳升身中數矢,最終壯烈殉國。將士淚下,將軍魂斷異鄉。
不僅武將血染疆場,文臣也在戰火中一一隕落。兵部尚書陳洽年近花甲,卻親自督軍前線。
副將勸他退走,他卻說:“報國就在今天!”話音未落,馬前一箭,他倒在血泊中,面色如常,神情安詳。
郎中史安為護送軍糧抵擋伏擊,扛起木箱便沖鋒;主事陳鏞被俘后寧死不屈,敵軍逼他書降書,他一口罵回去:“我死也不為賊!”
崔聚被捕受刑,卻高呼:“明君若斷此仗,臣死無憾!”這些文武兼備的重臣,雖無大軍壓境,卻以身許國,讓人慨嘆。
七萬精銳將士一去不復返,他們的犧牲不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戶戶人家絕望的哭泣。軍需耗盡,稅賦加重,江南百姓怨聲載道。
即便安南能平,也要付出比奪取它更多的代價。況且,此時的明朝,已不復永樂鼎盛。
邊疆告急,內憂外患環伺。宣宗深知,一旦繼續用兵,只會陷入無休止的消耗。
為什么明朝明明拿下了幾座城池,卻最終選擇放棄?因為他們高估了自己的補給能力,也低估了安南地形的險峻,更低估了黎利等草寇的韌性。
因而,宣宗作出了一個看似示弱、實則理性的決定——放棄安南,恢復朝貢,換取長治久安。
有時候,勝利不是把對手徹底擊垮,而是及時止損,保全根基。宣宗放棄安南,看似退一步,實則保住了明朝的后院與朝野。
黎利這么一個“草莽英雄”,到底是有功還是叛逆?明朝舍棄這塊地,到底虧不虧?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后果。安南之役,告誡后人:欲取海外,先穩內政;逞一時之勇,不如保一世之安。
信息來源:
參考資料:《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安南傳
參考資料:《明實錄》·宣宗實錄
參考資料:《云南通志》·地方紀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