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順眼請點個關注~高頻率更新中外歷史故事,供君解悶~
北魏是鮮卑族立國,其國中的開國功臣基本都是鮮卑各個部族的首領,最大的八個鮮卑貴族家族,被稱為“勛臣八姓”,躋身北魏政權核心。
雖然鮮卑人也是游牧民族,但他們入主北方后,也就跟留在草原上的“窮親戚”劃分清楚了界限,還設置了“六鎮”來抵御柔然等游牧民族的入侵。
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北方草原上也崛起了新的強勢民族——突厥。東西魏要弱于統一的北魏,突厥則要強于柔然,因此游牧民族顯得更加強勢,時常發動大軍南下劫掠。
582年,隋朝立國次年,突厥可汗沙缽略可汗打算趁著隋朝局勢動蕩的機會,撿一波便宜,便調動了突厥各個部落的大軍,號稱四十萬,以原本北齊的官員為內應,沿著隋朝的國境線發起全面進攻。
楊堅立即任命高熲等人為主帥,計劃以堅守的策略,消耗突厥人的士氣和糧草,逼迫沙缽略可汗撤軍。突厥人氣勢洶洶,兵強馬壯,先后攻破了靈州道和原州道,兵鋒直指隋朝京城長安!
楊堅忙命右仆射虞慶則和堂弟楊弘各領一支軍隊,救援原州和靈州,高熲則出兵寧州從側翼支援。
虞慶則是隋朝建國后的大將軍、吏部尚書、京兆尹、內史監,一人身兼多個要職,是楊堅最信任的人之一,但他能到這一步,以賴的功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楊堅掌權后,力勸楊堅誅殺所有宇文家的宗室,卻并沒有多少掌兵打仗的經驗。
因此,雖然虞慶則手下大將韓僧壽和楊洗等人奮力作戰,相繼在雞頭山等地擊退突厥大軍,但虞慶則面對“紛至沓來”的多路突厥大軍,還是顯得手忙腳亂,史書記載,不說戰爭,光因為他部署不當,隋軍士兵被嚴寒凍掉手指腳趾,導致失去戰斗力的,就有一千多人。
“托福”虞慶則的混亂指揮,沙缽略可汗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居然繞過了隋軍的重重布置,突然出現在距離長安城僅僅六百里的周槃。而駐守周槃的隋軍,更是只有兩千步兵!
面對上百倍于自己的敵人,感受著被數十萬馬蹄踩踏的大地的震顫,隋軍士兵張皇失措,史稱“軍中大懼”。
危急關頭,領兵的大將表現的極為鎮定,他慷慨激昂的激勵士兵,神色壯烈,硬是重新鼓舞起了隋軍的士氣,讓大家站穩腳跟,要正面抵擋十萬突厥強軍!
這位領兵的大將,名叫達奚長儒。他出生自達奚部族,祖父是西魏的定州刺史,父親更進一步,依靠在達奚家族的威望,在宇文泰完善關隴集團制度時,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位列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之下。但他死得早,達奚長儒十五歲的時候就承襲了爵位,成年后,在宇文泰身邊為官。
宇文泰欣賞達奚長儒的肅敬勤勉,先是讓他做了子都督,跟隨自己作戰。多年征戰中,達奚長儒累積戰功,升遷至使持節、撫軍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553年,北周抓住南梁內亂的機會,以尉遲迥為主帥,攻入蜀中。達奚長儒為大軍先鋒,不論是攻城還是野戰,他每戰必勝,協助大軍拿下了整個巴蜀。戰后,達奚長儒被加封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往后數年,達奚長儒奉命駐守渭南,與北齊對峙,多次交戰中,升任開府儀同三司。
577年,北周宇文邕大軍東進,覆滅了北齊,達奚長儒隨軍出征,屢立戰功,升任上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成安郡公,他的一個兒子也沾了他軍功的光,晉爵為縣公。
北齊覆滅,南陳有些慌,當年以名將吳明徹為主帥,發動北伐,意圖拿下淮北,保留與北周南北并立的可能。
宇文邕發兵抵擋,達奚長儒擔任左前軍勇猛中大夫,也領一軍南下。北周剛吞并北齊,士氣正盛,吳明徹不是對手,被北周大軍圍困。南陳再派大將劉景率七千精兵增援,達奚長儒奉命去阻擊,他認為自家兵馬不擅長水戰,便弄來了幾百個車輪,用繩索連起來,再綁上大石頭扔進水里。
劉景水軍趕到,被“車輪陣”阻擋,難以前進,只好暫停行船,命士兵想辦法割斷繩索。達奚長儒見南陳軍陷入混亂,立即發動進攻,一鼓擊破了劉景,七千南陳精兵幾乎全軍覆沒。
沒了援軍,吳明徹也再沒有翻盤機會,戰敗被俘。戰后論功,達奚長儒升任大將軍。
不需要跟北齊對峙,達奚長儒被任命為行軍總管,帶兵在北方邊境巡查,他數次遭遇南下入侵的胡人,都“大破之”。
宇文邕猝然病逝,楊堅掌權,篡位意圖相當明顯,益州總管王謙不服,于580年舉兵造反。沙州(現在甘肅文縣西邊)的上柱國楊永安舉兵響應,還煽動了周邊六個州一起造反。達奚長儒奉命前去討伐楊永安,他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便攻入沙州,覆滅了全部叛軍。
581年,楊堅即位,為隋文帝,冊封達奚長儒為上大將軍、蘄春郡公。
雖然三十年從軍,功勛赫赫,但達奚長儒是鮮卑“八姓”出身,不怎么受楊堅的信任,所以在突厥大軍南下時,他還要接受沒有軍事經驗的虞慶則的指揮。虞慶則也不愿意重用這位名氣和功勞都比自己大的老將,本意是隨便撥給達奚長儒兩千步兵,打發他去駐守周槃沒人在意的地方,卻不成想,正正的撞上了沙缽略可汗的十萬大軍!
看著眼前區區兩千步兵,沙缽略可汗仰天大笑,立即下令前鋒發起攻擊,在他看來,騎兵對步兵,十萬對兩千,那還不是手到擒來?
戰爭開局正如沙缽略可汗的預料,突厥騎兵一通沖鋒,便沖散了隋軍的隊列,如此,勝負已定!
然而,世事萬變,在突厥騎兵震耳欲聾的馬蹄聲中,微弱卻堅定的隋軍吶喊聲,不絕于耳!達奚長儒在萬軍叢中來回沖殺,將被沖散的隋軍士兵再次聚攏到一起,擺出陣型,緩緩向后方距離他們一百里地的大本營弘化城退去。
沙缽略可汗惱了,兩千漢人,竟然一口吞不下?他大聲叱罵前鋒將領,讓他們再次沖鋒,并從中軍也調遣兵馬上前,要以連綿不斷的騎兵沖鋒徹底摧毀這兩千隋軍。
接下來的事情,哪怕是史書中簡略的記載,也讓人感受到那場廝殺的慘烈,“長儒慷慨,神色愈烈。為虜所沖突,散而復聚,且戰且行,轉斗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手皆見骨,殺傷萬計,虜氣稍奪,于是解去。”
兩千隋軍,不知多少次被突厥騎兵沖散,又不知多少次頑強的再次聚攏,一邊廝殺,一邊退走,兵器在混戰中全部損毀,士兵們就撿起任何能用的東西,繼續作戰,什么東西都沒了,他們就用拳頭,一拳又一拳的砸向突厥人的鎧甲,骨茬都露了出來,他們兀自喊殺不停,全無怯懦之意!
整整三天,達奚長儒和兩千隋軍頂住了十萬突厥人整整三天,殺傷突厥人,達到萬數!
三天后,弘化城的城墻遙遙在望,突厥人也徹底被達奚長儒所震懾,士氣一降再降,再無斗志。目送達奚長儒和殘余隋軍退入城中,突厥人把自己人的尸體收攏起來,一把火燒掉,全軍大哭著退走。
達奚長儒以兩千步兵遭遇十萬騎兵,死戰三日,保全了長安和隴右大片地區不受劫掠,創造了軍事史上難以復制的奇跡。他們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兩千士兵,死亡或者重傷的,十之八九,達奚長儒本人身受五處重傷,其中兩處貫穿了身體。
消息傳到長安,楊堅大喜,下詔褒獎:“達奚長儒兵馬不足敵人百分之一,他日以繼夜四面抗敵,前后數十戰所向必勝,殺傷胡人超過一半,剩余的都丟魂落魄逃回草原。如果沒有達奚長儒英勇奮發的作戰,怎能以少勝多,應該授予他高官厚祿,以示嘉獎,陣亡的將士都追贈官階三級,由他們子孫承襲。”楊堅加封達奚長儒為上柱國,又另封達奚長儒一個兒子為官。
在這場抵御突厥的大戰中,虞慶則表現相當拙劣,前面布置失當,后面他親自統領數萬大軍駐扎在弘化城,得知達奚長儒被包圍后,一點救援的動作都沒有。哪怕達奚長儒退到了弘化城外,突厥人士氣瀕臨崩潰,虞慶則仍不肯出擊,只是目送突厥人離去。
然而,他是皇帝親信,是攛掇屠戮前朝宗室的大忠臣,楊堅并沒有責罰他,反而在不久之后,升任其為尚書右仆射。
返回長安的達奚長儒轉任寧州刺史,同年他母親病逝,原本重傷就沒有痊愈的達奚長儒哀傷過度,差一點就隨母親而去。
回家守孝三年后,585年,達奚長儒復出,擔任夏州總管、三州六鎮都軍事,突厥人畏懼他的名聲,多年不敢窺探邊塞。
數年后,達奚長儒轉任蘭州總管,周邊的涼州、原州和靈州總管都歸屬于他的指揮。
之后,他又轉任荊州總管、都三十六州諸軍事,上任前,楊堅對他說:“江陵是我們的南大門,有你在那里,我可以安寢了。”
一年多后,達奚長儒在荊州病逝。史書中對他在周槃一戰,都不吝贊賞之詞,《隋書》和《北史》皆言:“長儒以步卒二千,抗十萬之眾,師殲矢盡,勇氣彌厲,壯矣哉!”
值得一提的是,虞慶則在584年出使突厥,壓制突厥可汗向隋朝稱臣,但他接受了突厥人贈送的一千匹好馬,還娶了突厥的公主,讓皇帝認為他擅作威褔,心中不爽。
597年,虞慶則奉命討伐嶺南的叛軍,他的小舅子跟他的愛妾私通,散播流言說虞慶則不樂意離開長安,越發引起皇帝不滿,之后又直接向朝廷舉辦虞慶則要造反,皇帝象征性的察驗后,毫不客氣的下令,誅殺虞慶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