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菱汽車宣布終止與沈陽航天三菱的合資合作時,這家在華深耕四十余載的日系車企,徹底退出了中國汽車生產的舞臺。從2023年終止整車生產到2024年關閉發動機業務,三菱的離場并非偶然,而是日系車在中國市場集體困境的縮影。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閃電般的迭代速度"與本土品牌的技術反超,正在改寫整個行業的游戲規則。
三菱謝幕:一個時代的終結
三菱汽車的中國之旅始于上世紀70年代,通過發動機技術輸出打開市場。沈陽航天三菱和東安三菱曾為長城、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提供動力系統,巔峰時期占據國產車型30%的份額。2012年廣汽三菱成立后,歐藍德等車型在2018年創下14.4萬輛的年銷量紀錄。
轉折出現在2019年。隨著新能源浪潮席卷中國,三菱的燃油車技術止步不前,電動化轉型遲緩。2022年廣汽三菱產能利用率跌至3.33%,2023年10月宣布終止整車生產。2024年7月,隨著發動機合資業務的終止,三菱在中國四十年的經營版圖徹底歸零。
日系退潮圖鑒:鈴木、謳歌之后的三菱
三菱并非第一個退出中國的日系品牌。2018年鈴木撤離,2023年謳歌停售,日系陣營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2023年數據顯示,豐田在華份額降至5.1%,本田4.3%,而三菱僅剩0.2%。
這種衰退與自主品牌新能源爆發期高度重合。2018年后,三菱銷量呈現斷崖式下跌,同期比亞迪等本土車企年研發投入突破200億元。中國乘用車市場2024年新能源銷量達1158.2萬輛,同比增長39.7%,而傳統燃油車下降17.4%,這種結構性變化直接沖擊了依賴燃油車的日系品牌。
技術失速:日系車的本土化困局
日系車在華潰敗的核心在于技術路線的誤判。智能座艙方面,日系車機系統普遍存在交互邏輯陳舊問題,而德系如寶馬已推出iDrive 8.0中國特供版。電動化領域,三菱自2019年停售i-MiEV后再無純電新品,反觀中國品牌已實現三電系統全棧自研。
供應鏈優勢的喪失同樣致命。曾占據自主品牌30%發動機份額的三菱,在長城、吉利等自研動力系統后面臨訂單銳減。這種技術依賴的反轉,折射出中國汽車工業的質變。
生死時速:二線日系品牌的危險名單
現有日系品牌正面臨不同級別的生存危機。高危組包括馬自達(2024年Q1銷量同比降45%)和英菲尼迪(經銷商網絡收縮50%)。日產依靠軒逸經典款勉強維持,斯巴魯則以進口身份固守小眾市場。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沒有200億年研發投入的車企將失去中國賽場資格。"這一標準將多數日系二線品牌置于危險境地。
重估中國:日系車的戰略十字路口
日系車若想重獲競爭力,必須進行戰略重構。研發本土化是首要任務,大眾與小鵬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鑒。開放混動專利(如豐田THS)換取市場機會,或是另一條出路。本田摩托車的高端化策略證明,聚焦細分領域仍有機會。
三菱的退場敲響了警鐘:在變革速度驚人的中國市場,保守療法注定失效。若不能從根本上調整戰略,三菱絕不會是最后一個離開的日系品牌。這場淘汰賽的終局,或許比預期來得更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