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海網報道,臺灣地區“大罷免”投票進入倒計時,藍綠圍繞相關罷免案展開激烈博弈。
臺灣(資料圖)
此次“大罷免”由民進黨主導發起。其核心目標之一是改變臺立法機構的權力格局。目前臺立法機構中,各政黨席位分布形成一定制衡,多項法案的通過都需要經過多輪協商。民進黨若能通過罷免案,可減少反對聲音,讓賴清德當局的政策在臺立法機構更易通過,為其施政鋪平道路。這種權力格局的改變,可能會讓臺灣地區的政治決策走向更加單一化。
海峽導報報道,蔡英文至今未公開表態支持此次“大罷免”。作為民進黨重要人物,她的態度對綠營支持者具有引導作用。這種沉默可能讓部分綠營支持者對罷免案的重要性產生疑慮,進而影響他們的投票意愿。有綠營基層人士表示,由于蔡英文未明確表態,在向選民宣傳罷免案時缺乏有力的“背書”。
賴清德辦公室主任曾身著臺軍服裝發表“打掉重練”言論,引發民進黨內部“英系”成員的不滿。這種內部矛盾的公開化,會削弱綠營的團結,使得在推動“大罷免”的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一些“英系”議員在私下場合批評該言論不當,認為這會損害民進黨在軍中及相關群體中的形象。
臺灣(資料圖)
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是此次催票活動中級別最高的人物。對比以往選舉,此次“大罷免”的造勢活動缺乏更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參與,整體熱度偏低。這會降低綠營支持者的參與熱情,不利于獲取足夠的同意票。有綠營支持者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因為沒有重量級人物帶頭,對此次罷免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馬英九近期出席“反惡罷”造勢大會,現場聚集約2萬人。他在會上呼吁藍白陣營放下分歧,共同反對“大罷免”。他任內推動的兩岸交流政策,曾讓兩岸經貿、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取得顯著成果,如兩岸直航航線增加、高校交流項目增多等,這些成果至今仍被不少民眾認可?,F場不少民眾舉著“反對惡罷,維護民主”的標語,響應馬英九的呼吁。
馬英九公開質疑賴清德的施政。兩岸關系因賴清德的“臺獨”傾向出現緊張,影響了兩岸民間交流和經貿合作,一些兩岸合作的項目被迫暫停;兵役延長政策引發年輕人及家長的不滿,不少青年通過網絡表達對未來規劃被打亂的擔憂;臺積電部分產能搬遷,讓臺灣本地的產業發展面臨挑戰,相關產業鏈的就業崗位受到影響;面對關稅戰,當局未能有效維護臺灣企業的利益,部分企業出口成本大幅增加。
島內多地民眾舉行抗議活動,表達對賴清德當局的不滿??棺h人群中有人喊出“賴清德下臺”的口號,還有人舉著寫有“關注民生,停止內斗”的牌子,反映出民眾對當局施政不力的憤怒情緒。這些抗議活動也從側面顯示出“大罷免”背后復雜的民意基礎。有參與抗議的民眾表示,當局應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而不是搞政治斗爭。
臺灣(資料圖)
“中時新聞網”發布的網絡投票結果顯示,多數網友認為國民黨在此次“大罷免”相關博弈中有望占據優勢。這一結果雖不能完全代表全體民眾的態度,但也反映出部分民眾對藍營的支持傾向,以及對當前政治局勢的看法。該投票吸引了數萬網友參與,投票時間持續了一周左右。
政治評論員沈富雄分析,“大罷免”的結果將取決于雙方的催票效果和中間選民的態度。他建議國民黨應持續聚焦民生議題,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其他專家也認為,此次“大罷免”的走向可能會影響臺灣未來幾年的政治生態,甚至會改變各政黨的發展策略。
若“大罷免”成功,民進黨將進一步鞏固政治地位,其政策推行會更加順暢,但也可能激化藍綠對立,讓臺灣社會的分裂態勢更加明顯;若失敗,民進黨將遭遇政治挫折,藍營則可能借此機會提升影響力,推動更多符合自身理念的政策。兩種結果對兩岸關系的發展也會產生不同影響,成功可能讓“臺獨”勢力更加囂張,增加兩岸和平統一的阻力;失敗則可能為兩岸關系緩和提供一定空間,讓兩岸交流有機會重回正軌。
“大罷免”投票已進入關鍵階段,馬英九的復出為藍營注入力量,綠營的內部問題則增添了不確定性。雙方都在最后的時間里加緊催票,藍營通過組織小型座談會、上門拜訪等方式爭取選民支持,綠營則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最終結果不僅會改變臺灣的政治格局,也將被兩岸民眾乃至國際社會密切關注。臺灣政治的下一步走向,正隨著投票日的臨近逐漸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