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 7 月 24 日長沙訊 產業興則鄉村活,農戶富則根基穩。眼下正是農忙與產銷兩旺的時節,長沙縣青山鋪鎮以“一米先生”朱柱的示范效應為起點,不斷織密聯農帶農網絡,讓“小個體”帶動“大群體”,讓“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共富加速度。
共富藍圖“繪得活”
“以前守著幾畝田,一年忙到頭也就夠吃穿,哪敢想現在在家門口掙錢還能顧家。”青山鋪鎮賽頭村村民李建國一邊在“一米先生”家庭農莊的稻田里拋秧,一邊算起收入賬,“在這里干活一天能掙200元,加上自家種的菜被‘一米先生’幫忙賣掉,今年光這兩項就多了1萬多元收入。”
曾經的青山鋪鎮,部分村莊產業基礎薄弱,農戶大多“靠天吃飯”,農產品銷路窄、附加值低,年輕人多外出務工,村里留守老人、閑置土地不少。“不是不想富,是沒門路、缺帶頭人。”青山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楊超坦言,鎮上農業資源豐富,但分散的農戶難以形成合力,優質農產品“藏在深閨人未識”。
轉機始于賽頭村的朱柱。這位身高不到一米的殘疾人,憑著一股韌勁創辦“一米先生”家庭農莊,集有機芽苗菜生產、“稻田+”種養于一體,年銷售收入達上百萬元。不僅如此,他還用活抖音平臺,40萬粉絲的“一米先生”賬號成了農產品“活招牌”,僅幫村民帶貨就帶動全鎮農產品銷售60余萬元。
聯農帶農富農“走得遠”
7月中旬,在“一米先生”家庭農莊的田間地頭有10余名村民務工,朱柱告訴記者,半個月下來僅務工收入就為村民們帶來四萬余元。
“朱柱能成,說明我們的路走得通。”青山鋪鎮迅速意識到,“一米先生”的價值不僅在于自身致富,更在于提供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范本。鎮里隨即提出“以點帶面、全域聯動”思路,以“一米先生”為核心,繪制“共富藍圖”:一方面支持朱柱擴大農莊規模,建設“一米研學基地”,讓游客體驗農事、購買農產;另一方面,青山鋪鎮計劃整合資源,在賽頭村周邊打造“共富工坊”,將朱柱的電商渠道與其他村的特色產業對接:黃鵠村的蜂蜜、天華村的茶油,通過“一米先生”及衍生的主播賬號外銷,以此來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
“不僅能掙錢,還能學本事,這樣的帶動才穩當。”這是青山鋪鎮農戶對“一米模式”的共識。聯農帶農,既要“帶當下”,更要“帶長遠”——青山鋪鎮以“一米先生”家庭農莊為支點,搭建“就業+增收+成長”的三維帶動體系,讓農戶既能拿到“現錢”,又能攢下“本事”。
“帶動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形成機制。”青山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放大“一米先生”的示范效應,建立“農戶+農莊+電商+集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更多“一米式”帶頭人,在研學體驗、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拓展新路徑,讓“小支點”撐起“大共富”,讓更多農戶在產業發展中嘗到甜頭,讓青山鋪鎮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寬。
聯農帶農富農“機制穩”
在長沙縣,像“一米先生”這樣的“共富帶頭人”并非個例——金井鎮通過“村企聯建”讓紅薯種植戶年均增收4000元,江背鎮持續擦亮“李氏臘味”等非遺品牌,用獨一無二的雙豐美食,帶動周邊20戶鄉親們共同參與、共同致富,預計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通過企業牽引鏈、就業賦能鏈、保底分紅鏈、訂單直通鏈、資產盤活鏈、差異獎補鏈等六鏈賦能,探索出長沙縣聯農帶農富農新實踐。
“單個鄉鎮的探索是‘星星之火’,全縣統籌才能讓它成‘燎原之勢’。”長沙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鄉鎮結對、資源互通”機制,形成“一鎮一特色、全域共流通”的格局。
據了解,2021年至2025年,長沙縣共有銜接資金產業項目414個,涉及資金9680萬元。通過產業直接幫扶、入股分紅、保底收購、托養代養等方式帶動全縣8619戶28553人實現增收,其中近4000戶脫貧戶(監測對象)通過產業收益、分紅、土地流轉、產業獎補等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下一步,長沙縣將繼續壯大“共富帶頭人”隊伍,完善“縣域統籌、鄉鎮聯動、村社落實”的聯農帶農體系,讓更多農戶共享發展紅利,讓鄉村振興的“長沙縣樣本”更具溫度與活力。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何純 朱友芳|劉子珊 尋覓 吳蕓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