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白
接上一篇文章:在中國黃金喪命的6個大學生,不是溺亡
在這篇文章有一位讀友留言說:
“昨天看到礦區溺亡,以為是學生貪玩跑到不該去的地方玩水然后出事了。壓根沒往生產安全事故這方面想,也就沒有點進去看這條新聞。兩者的區別,如果是我一開始的想法,那學生要負主要責任,而實際上明顯是企業的問題。”
我只是回復了一句真相才是最重要的,我沒有好意思回復的是昨天我也看到這個新聞,第一時間看到“溺亡”這個字眼之后就沒怎么在意,因為在慣性的認知上夏天發生溺亡事件雖然是悲劇,但也不是少見的例子,畢竟貪玩的人很多。
看見沒有。如果你所看到的信息是不敬業的人,甚至帶有別有目的的人發布出來的,那么你是很難了解真相的。
當然,這其實與媒體,個體的記者以及背后的編輯是沒有一毛錢關系的。我身邊太多記者和資深編輯了,他們現在的職業屬性已經不是獨立自主,創造了!有著的只是聽從指令。也就是說這與個人是沒有關系的。
其次,在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上可以看到,“溺亡”這個字眼并不是媒體編輯創造的,而是中金黃金發布情況說明的公告中的字眼。而媒體們后續的報道只是轉發了這則情況說明,然后引用了“溺亡”這個讓人不舒服的話術。
盡管媒體不是制造這個字眼的,但說實話如果具備基本的職業操守,這樣的事是不該為虎作倀的。當然,如果是任務,領導安排大家都需要轉發,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在南方都市報的最新報道上可以看到,離世學生的同學發聲說,遇難學生系該校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大三學生,浮選槽里面是礦漿,人掉進去動不了。
在采訪上有一個很悲哀的點是,如果是7個人站在格柵板上,可能板子會受不住。
這種說辭意思就是人多了上去才導致的事故。和平時的檢修沒有關系。
但不然,
其一,學生沒有基本的專業知識,在去的時候就該告知其中的風險,如果人多就能讓格柵板掉落,那么這個安全隱患更應該告知;
其二,
浮選車間,
格柵板和浮選槽就是下面這個樣子。如果一切都是合規,注重基本的安全意識,其實悲劇是不會發生的。
在網上看到這家出事的企業的一篇報道,說的是節流,然后提到了浮選車間要牢固樹立少一分成本,就多一分利潤的開源節流意識。而且還加大車間材料成本管控力度,鼓勵職工修舊利廢。
開源節流是好事,尤其是國企,太多的鋪張浪費。
但問題是這個節儉應該節儉的地方難道不該是那些無用的形式,什么聚會,大舞臺,領導的車輛,行政上的鋪張浪費等等。這些隨意的一點節儉都是要比車間幾年的節儉要收攏的多。
車間是沒法節儉的,材料機械這玩意節儉,代表著的是產品的工藝不精,工人安全的無法保證。
再說白了,這是在顛倒!
最后這件事的核心依舊是事實。
央視網剛剛就此事發文說,安全生產這根弦,到底怎么才能繃緊?
其實我想說的是,安全這個概念,早已經淪為偽命題,安全在一些人的眼里也早已經淪為表演和形式了。
看見沒有,就在出事的前10天,這家企業才開過安全會。
很悲哀的是,我在礦企也做過幾年,安全會也好,逃生演習也罷,領導穿白襯衫臺上一站,幾個主力的表演一下,大家打幾個哈氣,然后結束,當然食堂改善一頓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但到了最后大家對安全具備了認知了嗎?
沒有。有著的只是形式上的疲憊。
最后,這件事的意義,最大的核心意義依舊是我上一篇文章強調的點。
讓民眾在這場悲劇中看到基本的真相和事實。讓大家知道這個浮選槽里不僅有化學溶解物質,還是機械攪拌,那些礦漿等等,任何的一項因素都是致命的。
了解真相的意義不僅僅是意識到危害,加深了對安全生產的探討,更重要的是東北大學的那6名學生以悲劇的方式離開了人間,作為基本的人,是不能用一個“溺亡”的無恥字眼來告知世人的。
因為他們沒有錯,他們的生命損害是他人造成的,而溺亡會讓人覺得是他們不懂事。
也就是說,真相,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