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魚翔夢渚”實踐團:支教課堂添活力 鄉村孩童樂成長
“魚翔夢渚”實踐團
7月25日,山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魚翔夢渚”實踐團在臨沂市沂水縣泉莊村開展了兩場特色支教課程。實踐團成員通過精心設計的“時間管理”心理健康課與趣味英語語法課,為當地孩子們帶來了知識與歡樂,用創新教學方式為鄉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時間管理課:讓孩子做時間的“小主人”
“原來我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比寫作業還多!”在上午的“我的時間我做主”心理健康課上,一名小學生看著自己繪制的“時間餡餅”,驚訝地說道。這是實踐團成員設計的“時間餡餅”游戲環節,孩子們在圓形紙盤上直觀呈現一天的時間分配,通過圖形對比深刻認識到合理規劃時間的重要性。
課堂上,實踐團成員還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結合孩子們的日常起居舉例:“完成作業是重要不緊急的事,要優先安排;而突然發燒去醫院則是重要且緊急的事,需立刻處理。”隨后,孩子們現場對“看電視”“幫家長做家務”等事務進行分類,逐步掌握時間管理的基本邏輯。
課程最后,每位孩子都制作了個性化的“一周時間規劃表”,實踐團特別設計的“時間小衛士”打卡系統,更鼓勵孩子們將計劃落到實處。“以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現在我知道怎么安排時間了。”五年級學生拿著自己的時間計劃表,臉上洋溢著成就感。
趣味英語課:在游戲中攻克語法難點
下午的英語課聚焦“Something, Nothing & Anything”三個易混淆代詞,實踐團成員通過情景教學法,讓孩子們在互動中輕松掌握知識點。“
魔法口袋”游戲率先點燃課堂熱情:孩子們輪流從神秘口袋中摸取物品,用“Is there anything in the bag?”“There is something...”等句型進行練習,在好奇與歡笑中熟悉句式用法。隨后的“情景對話表演”環節,實踐團設置“商店購物”“餐廳點餐”等生活化場景,孩子們扮演“顧客”與“店員”,自然運用目標語法造句,如“我想要些喝的(I want something to drink)”“我們沒有甜的東西(We don't have anything sweet)”,在角色扮演中深化理解。
為幫助記憶,實踐團還將知識點改編成朗朗上口的chant:“Something, something, 某事物;Anything, anything, 任何事;Nothing, nothing, 沒有事”,孩子們伴著節奏拍手跟讀,在韻律中鞏固所學。“這樣的英語課太有意思了!”一名平時對英語較為抵觸的學生課后興奮地說,“我現在終于分清這幾個詞怎么用了。”
創新教學獲認可 持續助力鄉村教育
“大學生們帶來的新穎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泉莊村書記對實踐團的支教活動給予高度評價。據悉,為實現課后持續輔導,實踐團已建立“學習伙伴”微信群,及時解答孩子們的疑問。
“我們希望通過特色課程,不僅傳授知識,更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技能。”實踐團負責人劉海敏表示,接下來團隊將繼續開展科學實驗、藝術創想等寓教于樂的課程,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教育發展,讓更多鄉村孩童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供稿:山東理工大學“魚翔夢渚”實踐團 編輯:鐘德旺
【免責聲明】:本平臺對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僅供讀者參考,本平臺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