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 醫館界
醫術的提升,是每一位從醫之人終其職業生涯都在探索的課題,對于初入行業的青年醫生而言,這一命題更顯迫切與關鍵。
它既非一蹴而就的捷徑可達,亦非僅憑熱情就能抵達的彼岸,而是在理論與實踐的交織中、在傳承與創新的碰撞里、在個體積淀與行業環境的互動下逐步實現的過程。
在第五屆青年中醫論壇上,我們采訪了多位嘉賓,以下是他們對于青年中醫剛參加工作,如何快速提升醫術的思考和看法。
“快速提升”為權宜
慢慢來反而跑得更快
青年中醫的出路,首先在于生存。而生存的關鍵,必然與療效緊密相關——唯有具備療效,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與選擇。
療效從何而來?從行業規律來看,我們并不推崇“快速提升療效”的說法。因為中醫面對的是生命與健康,其背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積淀與獨特的思維體系,唯有以此為根基,才能行穩致遠。不過,在早期面臨生存壓力時,確實存在一些可借鑒的路徑,但最終仍需回歸經典、深耕細作,才能形成穩定且適用于更多病種的療效。
所謂“快速提升”的路徑,核心在于回歸經典、運用經方。經方歷經數千年臨床驗證,組方精當、價格低廉且療效確切,僅針對感冒發燒、頭痛腦熱等常見病,就能解決至少60%以上的臨床問題。若能掌握經方的使用規律,便能快速入門。例如黃煌教授的“方證對應”體系等,都可作為便捷的切入門徑。相比大學課程中的《中醫內科學》,學習和運用經方無疑是更高效的方式。
通過經方獲得初步療效后,既能建立對中醫的信心,也能實現基本的生存。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拜師學藝,在名師的引領下深入研習經典,理解經方的用藥邏輯與原理,進而掌握加減變化之法,甚至開創自己的方劑,才能讓療效更穩定,惠及更多病種。
因此,“快速提升”只是應對當下生存需求的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慢慢來反而跑得更快”——這才是中醫人應追求的目標與方向。
顏 芳 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病房主任
扎實學習是提升醫術的關鍵
青年中醫剛參加工作,想快速提升醫術,首先是扎實學習——這是一切實踐的根基。
臨床中,要敢于在能力范圍內面對當下的病癥,哪怕是有挑戰的情況。剛上手時或許會覺得很多病癥只有師傅、老師才能應對,但其實不必過度畏縮,要相信自己能在實踐中成長。
以用藥為例,李可之所以能成為大師,在于他面對重癥時敢用藥的魄力,但這份“敢”絕不是盲目,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經驗之上的——他清楚地知道,這樣用藥能為患者帶來轉機。而這種能力則源于不斷的學習,比如是否研讀了李可的著作,是否認真汲取了倪海廈等醫家的經驗,是否把黃元御等先賢的醫學思想爛熟于心,并在臨床中反復印證、靈活運用。
以黃芽湯為例,現在人參、茯苓等藥材用5克,日常代茶飲或許合適,但若用于治病,5克可能難以達到治療效果,用藥至少需要9克。這體現的是對醫理的認知,只有先具備這種認知,才能具備相應的能力,進而敢于用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人不敢用藥,根源在于自身能力不足,而能力的提升則來自于自身的積累。
李騰飛 中域教育集團創始人
提升醫術的前提是找到
一套有效且能切實操作的理論體系
青年中醫剛參加工作,若想快速提升醫術,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到一套有效且能切實操作的理論體系。無論是我們的慈方醫學體系,還是其他老師的理論體系,其前提都必須是有效,并且這套理論體系能夠指導你治好一類疾病。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論體系,不管機構為你做流量、做IP,相關的成果來得快,去得也會快。
賈岱琳 北京慈方中醫館聯合創始人&總經理
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
龍脊康的團隊成員都很年輕,我經常跟團隊成員說,要帶著腦子去工作。當然,第一方面肯定是自身要有強烈的意愿,希望在專業上取得良好的成長。而最核心的是要帶著思考去工作。實際上,在進入臨床之后,我認為患者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在每一次接診的過程中,是否進行了思考非常重要。在帶著思考工作的同時,還要愿意每天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對當天所有的臨床工作進行很好的沉淀。
我認為,做過之后,還要進行思考、復盤和沉淀。遇到未能解決的問題,要積極學習,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只要有這樣的意識,年輕醫生的成長其實可以非常迅速。
沈 曄 龍脊康董事總經理
醫術提升關鍵在于付出多少
成長沒有捷徑
若想有效提升醫術,或許可以去掉“快速”二字。因為一提到“快速”,人們往往會想,這件事得花半年時間,那件事得花一年時間,將提升醫術當成了一個終點,而實際上,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關于如何有效提升醫術,今天有專家提到,首先要有理想,也就是要有做這件事的意愿。如果沒有這份意愿,就很難在這方面下功夫,而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付出努力,比如專業知識的積累、人情世理的積累、觀察與歷練等,這些方面都需要持續積累。
要做到這些,還需要付出很多,尤其是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和中醫所說的臨床能力的提高上,確實要投入大量個人時間。如今的勞動法等規定,與這種投入在某種程度上是相悖的,但人的成長必然要利用好8小時之外的時間。如果只在8小時工作時間內完成本職工作,就想提升醫術,是不可能的。
提升醫術的路徑很明確,關鍵在于付出多少,成長沒有捷徑。
戚沁園 廣州頤中中醫診所創始人
醫術需要慢積,但過程有方法
我認為“快速提升醫術”并不現實,醫術是一個需要慢慢積累的過程,但積累過程中有方法可循。
青年醫師剛進入臨床時,臨床技術相對薄弱,此時不宜執著于馬上修煉內功。我反復跟我們自己的醫生強調,剛上臨床,面對的患者可能各種各樣,內科、婦科、兒科、疼痛科等患者都有可能前來就診,能不能為每一位患者解決問題是關鍵。這就如同先練軍體拳,做到別人出拳過來,能馬上擋回去。
所以,我建議青年醫師剛開始可以從專病、專藥、專方入手學習,先運用一些藥證、方證,以及名老專家沉淀下來的特別好用的協定方,之后再慢慢修煉內功,構建自己的體系。
同時,我也建議青年醫師先了解中醫的發展歷史,這一點非常有必要。中醫幾千年來的傳承,在每個時期都有璀璨的成果,要弄清楚這些成果是如何產生的。比如,《黃帝內經》之后衍生出哪些流派,《傷寒論》之后又衍生出哪些流派,其中哪些符合自身所處地域的特點。以成都為例,當地氣候較為潮濕,可能更適用像扶陽派這樣的體系,如果在當地執業,或許就要更多考慮這一流派,需從頭到尾把該流派研究透徹。這樣做有利于甄別適合自己深入鉆研的體系,畢竟中醫古籍浩如煙海,不可能全部學完,必須有重點地學習。
因此,青年醫師不要急于求成,要踏踏實實沉下心來修煉內功,不要輕視基礎招式,應先練體魄、體力與心力,再逐步完善自己的成長體系。
鄭 文 青竹中醫創始人兼CEO
青年中醫剛工作,要沉得住氣
青年中醫剛參加工作,首先要沉得住氣,先把技術學好。可以找能提高自己技術的老師學習一段時間,學明白了再開展工作,這樣以后就不會出現沒人找、看不好病的情況。所以,要先把技術搞定。
現在的人還有一個毛病,患者進來都不打招呼,只顧著玩手機,很多人都這樣。因此,除了提高技術,公關交際能力也一定要具備。如果患者問十句,醫生都不答一句,很難做好工作。
技術學好了再開展工作,容易成功且效果好,自身的信心也能由此建立。如果看一個、兩個病人都效果不好,沒人來找,自己也會沒信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問題在于,很多人沒有耐心,剛畢業就想著掙多少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青年中醫要沉得住氣,重新學習,學好之后再去實踐,就容易成功,否則會很難。
有人說年輕是個問題,但我們不這么認為。我們團隊基本都是年輕醫生,連應屆畢業生都會招聘,所以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于看病時能看準,能把病人的病情講得清清楚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患者不會因為年齡而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
馬少榮 清運郎中堂中醫連鎖董事長&首席專家
針灸是青年中醫快速提療效的抓手
這里存在一個底層邏輯:為什么人們愿意找老中醫看病?因為中醫行業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大家認為老中醫經驗豐富,找他們看病心里更踏實。而青年中醫由于經驗不夠豐富,人們看診時會覺得沒底,潛臺詞其實是認為青年中醫的療效不夠好,覺得老中醫的療效更有保證。但我們要打破這種觀念,靠的是什么?底層邏輯還是“療效”二字。
如何快速提升青年中醫的療效?我在會議上發言時提到,通過針灸,能夠快速幫助青年中醫提升療效,增強治療時的信心。有了患者的療效反饋,自信心自然就來了。
我想通過俞老的經歷來說明這一點。俞老剛上學時,因當時的自然災害到了農村,他運用針灸治療,第一個病例就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對他內心觸動極大。反過來講,如果他扎針沒有效果,信心可能就會受挫。俞老可以說是天選之子,他扎針見效,再扎仍有效。最后他離開時,有300個農民來送他,俞老曾激動地說這一幕讓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農民們缺吃少穿,卻把最好的東西給他,以此表達感激之情。這對于20多歲剛上大學的俞老來說,內心的觸動是巨大的。
齊勇 廣州云脈中醫聯合創始人
醫術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
關于醫術的快速提升,我認為這相對而言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為中醫并非僅靠死記硬背就能掌握,它還體現在自身的悟性、接受能力,乃至臨床運用能力上。
我對青年同道們的建議是,若想很好地提高自己的醫技,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不斷夯實中醫基礎外,更重要的是要多實踐,反復實踐。這里的實踐,不僅指自己動手操作、親身感知,更重要的是,若剛開始沒有那么多患者,或沒有太多實踐機會,還可以尋找好的名師,他們接觸的病例多,多跟著他們實踐,這對自身醫技的提高,或許也能起到很快的促進作用。
王洪 中醫學博士、云南聚賢堂董事長
醫生有技術,客戶要健康,二者需銜接
我也是從學醫之路一路走來,從學生到醫生,再到后來離開體制創業。讀書時,老師教我們的都是中醫的整體辨證,但在真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實需要針對一個特殊領域、一個非常細分的方向去快速學習。這樣相比大而全的學習和成長,會有更多可用的抓手,也便于未來在行醫路上逐漸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這是我對青年醫生,特別是剛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年醫生在學習專業技術方面的建議。
醫生這個職業現在越來越卷,因為每年有很多醫學生畢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社會上、醫療圈及相關領域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非常重要。如今互聯網和數據趨向垂直細分,對中醫人來說,我們大多都懂整體辨證,而在“都會”的基礎上,把一個病種做到最好,逐漸形成自己的專病種品牌,進而形成名醫品牌,再形成名醫館品牌,這是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
另外,我覺得有一點需要建議:過去很多醫生創業時,容易陷入技術思維,認為自己是在賣技術,因為技術好所以獲得客戶認可。但在現在的商業社會中,這與客戶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技術是醫生的,客戶需要的是健康,這中間存在距離。所以,要把技術變成產品,把產品變成商品,最后把商品變成價值,這才是客戶真正需要的。
劉效杰 敘清減重(斤減)醫學技術研究中心創始人
學習中醫的切入點在于“信”
中醫需要一場平權運動。所有中醫人應該團結起來。而團結的前提,首先是要“信”。我認為學習中醫的切入點在于“信”,這種“信”如何建立呢?傳統功法是很好的途徑,因為練習傳統功法時,自然能感受到氣血是真實存在的,進而會慢慢對中醫的其他概念深信不疑。
有了這份“信”,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到聞、思、修、見、證。只有相信,才能去踐行,才有學習的動力。否則,學到一半被中醫黑潑了冷水,就會心灰意冷,開始懷疑,甚至用現代解剖學來理解臟腑,便容易走入誤區。
徐明之 江西慈脈中醫連鎖董事長
醫術提升首先要守正
我認為,首先要做到“守正”,也就是要掌握中醫經典中的精華內容。但“守正”并非要將《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全部背誦下來,這很難做到。核心在于理解其中的“理”,比如“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何運用到臨床中——實際上這與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以及氣候等自然因素相關,要從整體觀的維度去調理身體。明白了這些“理法”,后續在遣方用藥時就會相對簡單。
第二個方面,還要“圓機活法”。所謂“圓機活法”,指的是靈活運用。例如醫生面對一些疑難病癥時,除了主要癥狀之外,還會面臨飲食、睡眠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該用哪首方劑?這時候就要根據患者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問題進行針對性處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這又回歸到了哲學的思辨模式,所以“圓機活法”看似是靈活運用,實則建議大家學好哲學,可以說掌握哲學才能做到“圓機活法”。
第三個方面,在具備上述基礎后,要注重專病專方的學習。比如疫情期間,我們使用的一些方劑就成了針對該疾病的專病專方,很多人用后效果不錯。再比如常見的結節類疾病如肺結節,也有相對應的方子,這些都是針對特定問題的。不過,在專病專方的基礎上,面對不同的病人,還可以考慮專藥,即某個藥物對某類疾病效果更好,進而進行靈活加減。
高志偉 廣州合景堂中醫門診部院長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醫館界” ,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景天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