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疣豬”攻擊機,為何被認為是地面部隊的噩夢?
A-10的設計理念源自美軍在越南戰場的慘痛教訓。上世紀60年代,美軍通過實戰發現,高速噴氣式戰機如F-111,在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時暴露出了問題,它們飛得太快太高了,難以精準識別地面目標,而如果到了低空,這些飛機很容易被擊落。
于是在1966年,美國空軍參謀長下令研制一款新型戰機,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地支援。這款戰機被要求能在樹梢級別的高度與敵軍纏斗,同時能夠承受地面高射機槍的打擊。
最終,費爾柴爾德公司的設計團隊交出了一份顛覆傳統的答卷,一架以機炮為核心、裝甲防護為根本的飛行堡壘。
1972年5月,A-10原型機首飛成功;1975年10月,首批生產型正式服役。因為它長相很怪異,頭很小,機翼上翹,兩個大型渦扇發動機對稱分布于機翼后上方,士兵們給它起了非常形象的綽號“疣豬”。
不過“疣豬”在發起進攻的時候可一點都不像豬,它像獅子、像老虎、像雄鷹。總之,它是狩獵者,而不是獵物。
其實A-10一點也不大,長16.26米,高4.47米,翼展17.53米,總體而言,它屬于中型對地攻擊機。
在這個不大的機身里,卻塞了一門重1.8噸、口徑30毫米的機炮。這門機炮的威力可不容小覷,射速非常快,開火時的聲音遠遠聽著很像在放屁。雖然有些滑稽,但是被它瞄準的敵人是聽不到這一連串急促炮聲的,3倍音速發射出去的貧鈾彈,早就將敵人撕成了碎片,在炮聲傳過來之前敵人已經升天。
A-10攻擊機還有一個綽號“坦克開罐器”,它的機炮在遠距離下可以輕松擊穿坦克的頂部裝甲。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它出動了8000多架次,一共擊毀900多輛坦克,1300多輛裝甲車,外加10架戰機和2架直升機。伊拉克戰爭期間,它更是打出了一條“死亡公路”,當時的伊拉克部隊簡直是“談豬色變”。
而在阿富汗戰爭期間,A-10憑借著超低空飛行優勢,經常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它非常扛揍,駕駛艙周圍環繞著30公分厚的軍用鈦合金裝甲,塔利班根本打不動。它的機身大梁、主結構框均為雙套冗余設計,液壓系統左右分立,即使一側被毀也仍能操控。油箱采用橡膠泡棉自動閉鎖技術,中彈后自動封堵破口,防止燃油泄漏。
除了機炮以外,A-10還有11個外掛點,可以掛載MK82系列航彈,GBU-10、12系列激光制導炸彈,以及“響尾蛇”空對空導彈。
既然A-10這么優秀,為什么美軍還想將它淘汰呢?
主要是它的航電和雷達沒有升級的空間了,機身尺寸本來就小,一門機炮占據了機頭位置,先進的雷達裝不上。另外,它的亞音速低空飛行在現代防空體系下的生存率越來越低,肩扛式導彈就可以把它打下來,高射炮在火控雷達的加持下也很容易對付它。被打中后即便它可以逃走,飛回基地也等于報廢了。
A-10退休的話,誰能接替它?
按照美軍的想法,A-10退役后由F35來替代它。F35在美軍那的定位就是多用途戰機。不過F35有個致命缺陷,它在行動中不能外掛,即便有個“大胃袋”,人送外號“肥電”,它掛載的炸彈數量也遠比A-10少。
另外,在低空低速情況下,F35的飛行性能還真不如A-10。當然了,速度和高度并不是缺點,今時不同往日了。F35的火控雷達比當年的F-111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它飛的高飛的快一些,也不耽誤對地面進行精準打擊。
其實,A-10最佳的替代者是無人機,只不過美國當下沒有對應的款式。“全球鷹”無人機更加偏向于偵察,“死神”無人機的戰場生存率也不高,不知道被胡塞武裝打下多少架了。能代替A-10的,目前看來只能是X-47B這類無人機,加上機炮,沒有駕駛艙可以擴大彈倉容積,還有隱身功能。但是,這個項目已經“死”了,美國現在只搞類似的無人加油機,X-47B終究是個實驗品。
目前,美軍打算將A-10的服役年限延長到2030年,可見其空軍內部也不看好F35的替代方案。畢竟A-10的價格便宜、維護簡單、飛行成本也低,每小時只要1萬多美元,而F35飛一小時就要花費3.6萬美元。在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A-10的作戰經濟性是要高于F35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