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一紙令下,紫天科技退市!這場資本鬧劇終于落幕。
最近,A股市場又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結舌的鬧劇。上市公司*ST紫天(原紫天科技)因財務造假被深交所強制退市,實控人姚海燕、鄭嵐一家更是因對抗證監會調查而成為輿論焦點。
這場持續一年多的風波,不僅暴露了公司內部的嚴重問題,也讓3萬多名無辜股民成了最大受害者。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紫天科技從“輝煌”到崩塌的全過程。
一場有蓄謀的財務造假
紫天科技的退市,直接原因是連續兩年的財務造假。
根據證監會調查,公司在2022年和2023年虛增營收高達25億元,占這兩年披露營收總額的63%。
換句話說,超過一半的營收都是“紙上談兵”。按照退市新規,這種規模的造假行為足以觸發強制退市機制,紫天科技自然難逃一劫。
然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實控人一家的態度。
面對證監會的調查,姚海燕、鄭嵐一家不僅不配合,反而玩起了“躲貓貓”。
起初,他們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見面,后來又拒絕提供財務資料,甚至一度讓證監會撲空。
直到公安機關介入,這家人這才慌了神,不得不低頭認罪。這種公然對抗監管的行為,在A股歷史上實屬罕見,也徹底斷送了公司的退路。
從“液壓機龍頭”到“廣告公司”:紫天科技的魔幻轉型
紫天科技的前身是南通鍛壓,號稱“中國三大液壓機龍頭”之一。
2011年上市時,公司憑借這一名頭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然而,上市后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第二年營收暴跌,利潤腰斬;第三年直接虧損。
創始人郭慶見勢不妙,在2016年套現16億元離場,接盤的正是姚海燕和鄭嵐一家。
這對姑嫂原本是靠房地產發家的,收購南通鍛壓本意是借殼上市。沒想到,剛接手就趕上房地產行業暴雷,于是她們決定轉型互聯網廣告。
2017年至2019年,公司斥資數億收購了幾家廣告公司,并更名為紫天科技。
2020年,液壓機業務被剝離,接盤的竟是原實控人郭慶。這一來一回,郭慶凈賺10多億,而紫天科技則徹底變成了一家廣告代理公司。
家族式管理埋下禍根
紫天科技的實控人一家堪稱“家族企業”的典型。
姚海燕和鄭嵐分別擔任公司的重要職位,而她們的子女更是全面掌控了核心崗位。
鄭嵐的兒子姚小欣是董事長,姚海燕的兒子李想擔任財務總監,侄女李琳則是總經理。這種“一言堂”式的管理模式,為后來的財務造假和對抗監管埋下了隱患。
互聯網廣告行業本就沒有太高的技術門檻,競爭激烈,利潤微薄。
紫天科技為了搶占市場,不惜采用賒賬的方式拉客戶,導致應收賬款從2017年的3億飆升至2021年的14億。
賬面上的營收增長看似光鮮,實則暗藏巨大風險。到了2022年,公司資金鏈緊張,為了維持“增長”假象,只能鋌而走險,走上財務造假的不歸路。
對抗證監會:一場注定失敗的鬧劇
2023年,紫天科技的年報被證監會抽中現場檢查。實控人一家深知造假行為一旦曝光,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于是決定硬扛到底。
他們先是玩失蹤,拒絕提供材料;后來干脆對證監會的通知置之不理。
這種“鴕鳥心態”最終引來了公安機關的介入。在刑事偵查的壓力下,姚鄭一家才不得不配合調查,財務造假的真相也隨之浮出水面。
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退市的結局無法改變,而實控人一家也將面臨法律的嚴懲。更令人唏噓的是,那些信任公司、持有股票的普通投資者,成了這場鬧劇中最無辜的受害者。
紫天科技的退市,不僅是一家公司的失敗,更是對A股市場的一次警示。
從IPO時的突擊入股,到上市后的業績變臉,再到后來的財務造假和對抗監管,這一系列操作暴露了公司治理的嚴重缺陷。
而實控人一家的囂張態度,更是讓人看到了資本市場的某些亂象。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紫天科技的案例無疑是一堂生動的風險教育課。在投資時,不僅要關注公司的業務和財報,更要警惕那些家族式管理、業績波動異常的企業。畢竟,資本市場沒有僥幸,只有合規經營才能走得更遠。
這場鬧劇終于落幕,但留給市場的思考卻遠未結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