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內,上海國資“拯救”了兩家上市醫藥公司。
7月25日,微創醫療發布公告,上海生物醫藥并購基金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收購大冢醫療持有的微創醫療1.35億股股份,約占股16.2%,成為微創醫療的戰略股東。
小道消息稱此次收購金額高達13.26億元。就在五天前,這個基金還收購了康華生物21.91%的股份,斥資18.51億元。
這兩家企業面臨著同樣的經營難題:資金捉襟見肘。
微創醫療是國內港股上市的藥械巨頭,成立于1998年,2021年市值曾到過1200億港元高點。但此后,公司冠脈支架、骨科關節等核心產品被集采、分拆財務反噬等,業務面迅速萎縮,2020年-2024年,公司累計虧損超100億元,市值最低時不及高點的十分之一。同時,7.43億美元的債務危機與對賭協議讓微創醫療遭受巨大壓力。
無獨有偶,康華生物因核心產品競爭力不強,被創始人套現拋棄。2024年康華生物凈利潤3.99億元,同比下降21.71%。2025上半年,康華生物業績下降趨勢仍未停止,且有虧損擴大趨勢。
上海的這個“生物醫藥產業并購基金”今年1月才正式第一次募集關閉,基金的目的是“培育10家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上市公司,主力上海優質龍頭鏈主企業在各自業務領域做大做強”。基金由上實集團發起設立,基金矩陣中不僅有上海國資委身影,還有上海醫藥、東富龍、君實生物、鎂信健康等全產業鏈企業參與,總規模46.6億元。
不到半年,第一期50億的基金已經投出大半,可見未來這個并購基金會很頻繁的出手,成為資本市場上一支重要的穩定力量。
產業投資以“政府的耐心資本主導”已經不是秘密。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有地方國資牽手合作方的現象,但從未有如此頻繁。自2023年起,國資案例數量連年新高,資金盤也越來越大。據中ZERONE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政府類LP占全國LP總出資比例七成,若將國有控股機構納入統計,這一比例則高達九成。
為何最近案例明顯多了起來?一方面是醫藥上市公司市值下探;另一方面,是國家有意出手“扶正”產業的健康供應鏈。
今年1月,國家發布了《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政府投資基金作為國辦1號文件的主題。隨后更是有《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等政策加強干預。
上海一直是創新藥行業政策的先行示范區,如此密集出手也就不足為奇。目前還沒看出上海如何通過康華生物、微創醫療發揮“鏈主”作用,帶動上海的其他生物醫藥公司。
最近,華潤醫藥還聯合成都國資委還設立了規模10億元的二期醫藥基金,主要想發揚光大中藥產業;山東、江蘇新建的百億基金已投入使用;截至今年年初,北京、廣州、南京也都計劃設立大規模的醫藥產業并購基金。
地方國資收購,或將是當下生物醫藥行業的主旋律。
撰稿丨苗苗
編輯丨江蕓 賈亭
運營丨晨曦
插圖丨視覺中國
聲明: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