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條來自英國國防部的消息震撼了整個歐洲:數枚B61-12型美制戰術核彈秘密運抵薩福克郡萊肯希思皇家空軍基地,并由F-35A隱身戰機隨時待命。
這是17年來美軍核武器首次重返英國。與此同時,俄烏邊境戰火再起,大批火車晝夜不停地向烏克蘭前線輸送彈藥和裝備。而更令人關注的是,俄軍總參謀部一份“總攻”計劃已擺上普京的案頭。
短短數日內,多個戰線同時升溫,核彈、軍列、無人機、雇傭兵……一場可能改寫歐洲格局的沖突,正在逼近臨界點。
美軍一系列動作并非臨時起意。早在2022年,美國國會就低調批準了5000萬美元用于升級萊肯希思核設施。英國政府隨后悄然訂購了12架F-35A戰機,具備精確投送核彈的能力。B61-12核彈最大當量高達5萬噸,搭配隱身戰機,意味北約已在歐洲構建出新一代“核打擊鏈條”。
核彈的回歸并不是孤立事件。英國最新發布的《戰略防御評估報告》中提到,英國面臨的威脅“比冷戰時期更復雜”,必須提前備戰。報告明確提出四大方向:擴充核儲備、建造12艘核潛艇、增加兵員、擴大軍工產能。這份冷靜而緊張的報告,揭示了英國政府對安全局勢的深度焦慮。
核威懾的加強顯然針對俄羅斯。英國在俄烏沖突中立場強硬,此次美軍核彈重新部署,明顯是向莫斯科釋放信號。
就在核彈落地英國的同一周,美軍駐歐洲高級將領多納休發表驚人言論,揚言要將俄屬加里寧格勒州“從地圖上抹去”。這座飛地自冷戰以來一直是俄羅斯在歐洲的前哨,被北約國家團團包圍,戰略意義極為特殊。
俄羅斯的反應也異常迅速??死锬妨謱m發言人佩斯科夫怒斥此舉為“逼我們掀桌”,俄軍隨即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發射架,核潛艇部隊進入全面戒備狀態。這一刻,加里寧格勒變成了歐洲真正的火藥桶。
戰爭并未止步于言辭和部署。在烏克蘭戰場后方,俄軍已完成無人機作戰體系的升級。被稱為“閃電巡飛”的打擊型無人機,攜帶15公斤高爆炸藥,專門攻擊烏軍鐵路樞紐和運輸列車。
7月23日,頓涅茨克比洛澤爾斯克礦區附近,一列滿載彈藥的火車被精確命中,鐵軌邊的紫花隨爆炸四散飛舞。
同一天,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一列軍用列車也遭襲,司機當場死亡28人,后勤系統遭受重創。這些無人機不再是偵察工具,而是俄軍“鈍刀子割肉”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不求一次性摧毀敵人,但日日夜夜消耗其補給與士氣。
烏克蘭的運輸生命線依賴波蘭亞西翁卡機場。從這里物資被轉運進烏克蘭,再通過鐵路、公路送往前線。6月到7月,超過500列次軍火列車穿越烏波邊境,創下戰爭爆發以來的新紀錄。而俄軍無人機已將這條線路視作首要打擊目標。
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支援力度也在加碼。英國在7月內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5000枚導彈,德國不斷追加“獵豹”防空系統,法國總統馬克龍推動立法為烏克蘭組建外籍軍團。烏軍則從哥倫比亞、格魯吉亞等國大量引入雇傭兵,以緩解前線兵力不足問題。
朝鮮也開始軍事介入。平壤宣布向俄軍增派3萬精銳部隊,同時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向俄軍供應炮彈和裝備。老撾也同步派出工兵部隊。這種跨洲軍事支援,讓俄烏沖突愈發呈現“全球代理戰爭”的特征。
俄軍的“總攻”信號已越來越清晰。媒體曝光的作戰計劃顯示,俄軍計劃動員30萬兵力,對頓涅茨克西北與蘇梅方向發動多點突擊。俄軍蘇-34戰機與卡-52武裝直升機日均出動創下新高,烏軍則靠F-16與無人機應對空中壓力??罩?、陸地、后勤全面開戰,戰場正向全面對撞轉變。
與此同時,北約也在戰略層面悄然調整。2025年7月,北約防長會議通過“前沿核部署計劃”,默許成員國儲存美制核彈。波蘭、芬蘭、瑞典紛紛采購反導系統,捷克、斯洛伐克則啟動戰時應急機制。歐洲防務聯合體報告顯示,歐盟27國國防預算同比大漲3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西方社會內部卻并不團結。德國一邊砸錢支援烏克蘭,一邊默許美軍核彈進駐本土;法國高喊?;?,私下卻繼續供應“凱撒火炮誘餌模型”;斯洛伐克總理竟與普京展開天然氣交易。這種“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偽團結,正成為北約最大軟肋。
俄方也在調整核政策應對新局勢。普京在6月簽署新核指令,明確表示:“一旦有國家借助北約核保護傘對俄羅斯發動攻擊,無論其是否擁有核彈,俄方都將視為聯合攻擊并進行核反擊。”這份聲明直指那些“非核國家”卻存儲核武的北約成員。
核紅線正在逐步模糊,而信息戰也在同步展開。烏克蘭通過社交平臺發布前線視頻,鼓舞士氣;俄軍則利用匿名賬號散播“烏軍崩潰”等消息。西方情報機構已對俄方信息戰行動發出“高風險預警”。
經濟領域同樣受到沖擊。7月以來,倫敦與法蘭克福股市的國防板塊上漲超18%,油氣價格劇烈波動,布倫特原油一度站上每桶98美元。歐洲各國緊急儲備天然氣,東歐國家啟動能源自救機制。國際能源署報告指出,俄烏戰區的天然氣管道正面臨系統性破壞風險。
核武回歸構筑了歐洲新現實。英國萊肯希思基地周邊已進入24小時戒備狀態,核應急小組常駐,居民收到多輪安保通告,議會公開聽證會也將核部署列為2025年最受關注議題。
全球秩序正在美國推動下失衡,而中國則始終主張和平發展,反對任何形式的核威脅與區域霸權。在各方紛紛加注戰爭的當下,中國不僅未參與任何陣營對抗,還持續在國際場合呼吁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危機。這份克制與理性,是當今動蕩世界中最稀缺的力量。
當核彈頭回到英國,火車轟鳴穿越烏波邊境,雇傭兵、無人機、導彈齊齊登場之時,一場歷史性的較量似乎已無可避免。而在這場充滿不確定性的風暴中,真正的受害者,將是那些本不該卷入戰爭的普通民眾。
美軍核彈重返英國,歐洲安全格局發生劇變;俄烏戰場物資運輸線成為新焦點;俄軍夏季“總攻”計劃呼之欲出;朝鮮參戰、北約分裂、核紅線模糊化,整個歐洲正沿著不可控的軌道滑向未知深淵。中國呼吁和平的聲音,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
信息來源:
[1]疑似對俄施壓,此前早有預謀,美國核彈頭重回英國牽動全球神經 環球網
[2]美國17年來首次在英國部署核彈 財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