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印度政府做出一個耐人尋味的決定——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游簽證。這一政策的變化,標志著中印關系經歷數年波折后,似乎終于露出一絲回暖的跡象。
印度媒體大肆宣傳,外交部也高調宣布,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印度使領館將重新受理中國游客的簽證申請。表面上看,這是一道友善的橄欖枝;實質上,卻暗藏著印度在經濟壓力與地緣政治雙重夾擊下的深層焦慮。
“中國游客是世界旅游市場上的香餑餑”,這句話絕非虛言。從東南亞的海島,到歐洲的古堡,再到中東的沙漠,每一處熱門景區幾乎都能看到中國游客打卡的身影。
而印度,這個曾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自豪的國家,卻在中國游客的旅游清單中長期處于“猶豫區域”。如今重新開放簽證,印度是滿懷期待,但中國游客卻并不買賬。這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場“熱臉貼冷屁股”的博弈?
五年封簽,印度吃了閉門羹。自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后,印度方面單方面中斷對中國公民發放各類簽證,旅游、商務、記者乃至工作簽證一概不批。
哪怕有中國企業在印度設廠運營,哪怕中印之間仍有大量經貿往來,印度的態度依然強硬。最夸張的時候,整個印度境內只剩下一位中國記者,連他都幾次三番申請簽證被拒,幾近無奈地滯留在印度。一個國家對鄰國封鎖成這樣,實屬罕見。
在這段時間里,中印關系經歷了冰點般的寒冬。不僅在國際組織中互不配合,在邊境摩擦、印巴沖突、經濟競爭等多方面也頻頻摩擦。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印度的陣風戰斗機在印巴空戰中被擊落后,一些印度輿論竟將矛頭指向中國,指責中國在暗中支持巴基斯坦。這種情緒的蔓延,使得中印之間的信任幾乎蕩然無存。
然而,現實終究比情緒更具說服力。印度旅游業在近年內陷入低谷,2023年國際游客總量不過952萬人次,遠遠落后于泰國、日本、法國等國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游客的出境消費在全球名列前茅,被譽為“行走的錢包”。正是看中這股龐大的消費潛力,印度才決定“放下身段”,重啟旅游簽證政策,試圖將中國游客重新拉回自己的旅游市場。
印度的算盤打得精致,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信任一旦失去,哪有那么容易重建?過去五年,中國游客不是沒想過去印度旅游,而是根本去不了。
即使現在恢復簽證,印度也沒有展現出應有的誠意。不支持在線申請,只能親自到領館辦理;門檻設得極高,要求10萬元人民幣的存款證明或六個月銀行流水。在這個一鍵出簽、線上辦理已成常態的時代,印度的“摳門操作”顯得格外老派而冷漠。
除了手續繁瑣,印度自身的旅游環境問題更是勸退了大批潛在游客。許多中國游客都了解,印度的基礎設施遠不如預期。
交通混亂,城市間出行依賴長途火車或非正規包車,安全隱患重重;酒店住宿衛生條件參差不齊,哪怕是五星級酒店,也經常出現水電不穩、設施老舊的問題;更讓人頭疼的是醫療服務,一旦生病,整個診療流程既繁瑣又缺乏保障,讓游客心驚膽戰。
許多中國游客最擔憂的,還是印度的個人安全問題。尤其是女性旅行者,常常在旅游攻略中被提醒:盡量避免單獨外出,夜間不能獨行,甚至要隨身攜帶防身工具。
這種緊張氣氛,誰能在旅途中真正放松?更別提印度頻發的性侵案件早已聲名狼藉,哪怕是印度本國女性也在呼吁改革與保護。一個游客尚需時刻警惕的國家,又怎能成為旅游勝地?
文化差異和便利性問題,也讓印度在中國游客眼中“望而卻步”。航班少、票價貴、直飛城市屈指可數,旅途耗時冗長;到了當地,語言障礙嚴重,景區導覽、菜單、交通標識幾乎沒有中文支持;支付系統落后,移動支付普及率低,消費體驗大打折扣。
這種“不接地氣”的旅游環境,讓習慣了高效服務和便捷體驗的中國游客望而卻步。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在不少景區還實行“外國人定價”,門票價格比本地人貴出數倍,卻無法提供相應的優質服務。
住得貴、吃得差、玩的少,旅游性價比極低。對中高端游客而言,這種“花錢買罪受”的感受極其不值。旅游,本該是一場放松與享受的旅程,而不是一次次妥協與忍受。
那么,印度為什么現在又突然示好?一方面是旅游經濟的緊迫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國際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
近來,印度與美西方關系并不如表面那般穩固,尤其是在貿易與關稅方面,印度頻頻吃癟。特朗普留下的政策遺產尚未完全清除,新一輪關稅重壓又砸向印度本土制造業。與此同時,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摩擦不斷升級,軍事上吃了虧,外交上又失了分。
在這種多重壓力下,印度試圖轉向“南方國家”,尋求與中國的緩和與合作,成為一種現實選擇而非理想主義。
近日,印度外長蘇杰生時隔五年首次訪華,與中國外長王毅會談,明確提出中印應成為“發展伙伴”。與此同時,印度還表示支持中國主辦2025年上合峰會,并承諾在多邊機制中加強協調。種種動作,表明印度正在向中國頻頻示好,試圖改善關系。
但中國并非輕易動情的國家。中方對此回應得極為謹慎,僅表示歡迎這一“積極舉措”,并愿意與印方保持溝通。話雖溫和,卻沒有承諾,也沒有表態支持。
中印之間的歷史恩怨復雜,地緣博弈長期存在,雅江水電站的建設更是引發印度強烈不滿。即使外交辭令再美好,也掩蓋不了實質性的戰略對抗。
再看印度國內的輿論,也并非一邊倒地支持開放中國游客。印度政府此舉多少帶有“試水”意味,恢復旅游簽證只是第一步,未來是否恢復工作簽證、商務簽證,還要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是否升溫。
富士康300多名中國工程師集體回國的消息,在印度引發廣泛關注。假如中印之間的人員往來持續受限,印度的制造業也將受到嚴重打擊。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看,中印關系的緩和當然有利于地區穩定,也有助于打破美西方的圍堵戰略。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豐富的稀土資源,以及潛力巨大的市場,與中國若能展開合作,雙邊收益確實可觀。
但合作必須建立在對等與信任之上,印度若想真正吸引中國游客,必須拿出實質性的誠意,而不僅僅是發布一個“高門檻”的簽證通知。
中國游客并不缺少旅游目的地,缺的是一個值得信任、安心游玩的國家。東南亞、日本、歐洲早已在服務體系、旅游環境、文化包容度上做足了功夫,印度若還抱著“你們來我這是看得起你們”的心態,終將被游客市場所拋棄。
印度的轉向固然值得關注,但中國不會因此迷失方向。我們會理性評估每一個國家的真實態度,不會被一時的“示好”所迷惑。
印度若真想重建信任,就應從根本上改善旅游環境、放寬簽證限制、尊重中國游客、保障游客安全。否則,這場遲來的“歡迎”,終究只會是一場自說自話的獨角戲。
信息來源:
解凍的簽證VS凍結的信任:印度“重開國門”,中國網友“給錢也不去”
2025-07-23 20:03·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