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重開國門,允許中國游客入境,但事實是中國游客卻并不買賬。2025 年 7 月 24 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游簽證,終結了長達五年的凍結,這一消息讓外界有些意外。
申請渠道很明確,中國公民可以在印度駐北京大使館、上?;驈V州領事館提交申請,只要能拿出 10 萬元銀行存款證明或者 6 個月的銀行流水,簽證獲批的可能性就很大。
爭奪中國旅游消費紅利
今年以來,中印關系雖然總體緩和,但印度在不少問題上態度強硬,甚至帶有敵意。特別是在前段時間的印巴沖突中,印度陣風戰斗機被擊落,莫迪政府就無端指責中國支持巴基斯坦。
此外,在金磚組織和上合組織里,印度也屢屢采取特立獨行的立場,拒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成員國采取一致行動,刻意與中國保持距離。這種背景下恢復旅游簽證,雖然算不上徹底轉變,但無疑是五年來首次釋放對華關系升溫的信號。
很明顯,印度走這步棋有多方考慮。
首先,印度對中國游客的消費能力早已眼饞。中國游客在全球旅游市場上的購買力有目共睹,無論是歐美、拉美、中東還是東南亞,都盼著中國游客到來,因為這直接帶動當地消費和稅收增長。
五年前中印關系尚可時,中國游客確實為印度旅游市場注入過活力。疫情前,中國游客每年為全球旅游市場貢獻超過 2500 億美元,而印度卻因 2020 年邊境沖突后單方面停發對華旅游簽證,錯失了這波紅利。
印度本想以此為籌碼向中國施壓,結果發現中國游客有太多替代選擇,自己反而成了輸家。如今政策調整,正是印度旅游部與工商界持續游說的結果。據印度酒店業協會估算,每增加10萬名中國游客,就能為印度創造約2萬個就業崗位。
其次,這可能是印度在試探國內輿論,為后續政策調整鋪路。最近有消息說,富士康印度工廠的 300 多個中國工程師集體回國事件,讓印度電子產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印度擔心,要是小米、vivo、蘋果等企業的中國工程師也陸續離開,而工作簽證又卡得太死,他們很難再回來,屆時印度產業將面臨更大困境。先恢復旅游簽證,看看國內民粹情緒反應如何,如果阻力不大,或許下一步就會松動工作簽證,逐步修復與中國的經貿聯系。
莫迪的對華政策趨向務實
不過,印度心里恐怕還有更深層的經濟方面的盤算。經過五年試探,印度決策層可能已認識到:過度對抗不僅難以迫使中國讓步,反而會限制自身發展空間。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當下,與中國完全"脫鉤"的代價越來越大。
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速放緩,旅游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受疫情和簽證限制影響嚴重。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出境游客達 1.55 億人次,而當年赴印中國游客僅約 30 萬人次。
即便這個數字,對印度旅游收入的貢獻也不可小覷。如今全球旅游業復蘇,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靠著中國游客賺得盆滿缽滿,印度自然坐不住了。
但要注意的是,印度的政策調整始終帶著功利性。它既想賺中國游客的錢,又不想在政治上完全妥協。這倒的確是印度的一貫作風。
在金磚國家擴員這件事上,印度嘴上說支持,實際上卻到處設置限制;在貿易方面,印度一邊抱怨和中國貿易時自己的進口比出口多,一邊又不想放棄中國市場。
從實際效果看,恢復簽證能否讓中國游客大量赴印,還是個未知數。印度的基礎設施、衛生條件、安全保障等,與中國游客的期待還有差距。
讓中國人對印度打開心扉可不容易
中印關系這些年的波折,也會讓不少人對赴印旅游持觀望態度。更重要的是,五年前中國游客選擇印度,更多是出于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如今中國國內旅游市場日益豐富,東南亞、中東等目的地也更具吸引力,印度要想重新贏得中國游客的心,光靠放開簽證還不夠。
對中國來說,印度的這個舉動是個積極信號,不過不用過度解讀。 中印關系的改善需要長期積累,不可能靠一個簽證政策就徹底扭轉。
我們既可以樂見民間交流逐步恢復,也該保持清醒。印度的決策始終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未來在邊界問題、國際合作等領域,雙方的分歧仍會存在。
印度恢復旅游簽證,是經濟壓力下的務實選擇,既想撈取實惠,又想試探風向。這算不上真正的 “對華示好”,更像是一場精心計算的利益交換。
至于效果如何,還要看印度能否拿出足夠的誠意,以及中國游客是否買賬。畢竟是否要去印度旅游,這終究是個人選擇(至少我不會去)。但不可否認,人員往來的恢復,始終是改善兩國關系的重要基礎。
旅游簽證打開的只是一扇小門,要讓這扇門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更多的互信與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