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總算過去,全球旅游業一下子又火了起來。
現在各國都在暗暗較勁搶游客,雖說沒真刀真槍干仗,但東北亞中、日、韓這仨,表現還是最為惹眼。
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新鮮出爐,日本以1054萬外國游客的亮眼成績穩坐頭把交椅,韓國緊隨其后收獲430萬人次。
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入境游客數量究竟如何?這個答案或許會讓不少人意外。
1054萬,這個數字不僅刷新了日本季度入境游客的歷史紀錄,還伴隨著令人咋舌的消費數據。
短短三個月,外國游客在日消費高達2.27萬億日元,同比暴漲28.4%。
日元匯率的持續走低竟成了日本旅游業的"幸運符"。
當歐美游客手持強勢貨幣踏上這片土地時,購買力瞬間膨脹30%以上。
銀座的奢侈品專柜前排起長龍,藥妝店里更是人滿為患。
不過真正讓日本旅游業底氣十足的,遠不止匯率紅利這么簡單。
從宮崎駿筆下的《千與千尋》到柯南的推理世界,日本動漫早已將旅游地標植入全球觀眾的DNA。
秋葉原里操著法語的cosplayer、在伏見稻荷大社舉著《稻荷戀之歌》,《滑頭鬼之孫》劇照打卡的英國游客,都在無聲詮釋著文化輸出的威力。
"潤物細無聲"般的營銷策略,讓日本在全球游客心中建立了無可替代的文化認知。
光有文化軟實力還不夠。
東海道新干線日均運送16萬人次的驚人效率,讓"早上看富士山雪景,中午品神戶和牛"的夢幻行程成為了現實。
430萬外國游客中,近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面對疫情后的市場重啟,韓國政府果斷打出了"免簽牌"。
自2025年第三季度起對中國團體游客實施短期免簽政策。
韓國央行的研究數據顯示,每百萬中國游客增量能直接推高韓國GDP增速0.08個百分點。
數字會說話,第一季度中國游客人均信用卡消費達88.9萬韓元,是日本游客的1.5倍。
112萬中國游客訪韓,同比激增130.7%,這樣的成績單足以讓任何旅游目的地眼紅。
這其中K文化的全球滲透同樣功不可沒。
無論是《冬季戀歌》還是《魷魚游戲》,從防彈少年團到BLACKPINK,韓流文化在中國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可謂不容小覷。
首爾明洞的化妝品店、弘大的炸雞店,等都成了粉絲們的朝圣地。
但韓國的野心不止于此,除了深耕中國市場,韓國旅游部門正積極開拓東南亞新興市場,力圖在后疫情時代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客源結構。
謎底揭曉,中國2025年第一季度接待外國游客921.5萬人次。
雖說暫居三國第二,可其背后的增長勢能不容忽視。
自2013年推出144小時過境免簽,到2024年12月大幅放寬至240小時,中國簽證政策的演進堪稱"教科書式"的漸進開放。
效果立竿見影,2024年全年入境游客同比飆升96%,總消費高達942億美元。
上海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交出了亮眼答卷。
2025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415.8萬人次,增長37.6%。
其中韓國游客42.4萬人次、泰國游客25.4萬人次,免簽政策的磁吸效應正在顯現。
攜程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上半年韓國入境游訂單量翻倍,上海占比25%-30%。
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訂單流向中國其他城市,外國游客探索中國的腳步正走向縱深。
換個思路,挑戰也同樣明顯。
部分西方游客仍受偏見敘事影響,對中國存有認知偏差。
在旅游服務的精細化程度上,中國與日本等發達目的地仍有差距。
移動支付的普及雖然便利了國內游客,但部分外國游客對移動支付接受度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亞三強的"內卷"競爭正面臨新的外部沖擊。
泰國、越南、印尼等東南亞目的地憑借成本優勢和簽證便利,正漸漸分流部分傳統客源。
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等印度洋島國也在疫情后強勢回歸,為亞洲旅游版圖增添了新的變數。
航空業的恢復情況同樣影響著各國表現。
日本憑借完善的航線網絡率先受益,而中國由于國際航班恢復相對滯后。
同時,年輕一代更加傾向于選擇環保認證的酒店、低碳出行方式,或將為各國旅游業提出了新的發展命題。
當1054萬、430萬與921.5萬這三組數字并列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激烈的數字競賽,更是三種不同發展模式的生動呈現。
差距是暫時的,趨勢才是永恒的。
隨著中國簽證便利化、支付國際化、服務精細化的持續推進,這場東亞旅游爭霸戰的下半場必將更加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