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過了一半,暫且沒有一部票房過十億的電影,相比《哪吒2》的烈火烹油之勢,著實有些意外。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看前兩年的數據,無怪乎業內一片緊張。
23年暑期檔,《孤注一擲》和《消失的她》超35億 、《封神》24億 、《八角籠中》22億、 《長安三萬里》17億,票房成績喜人。
2024年《抓娃娃》單片33億,《默殺》13.5億,雖然不及2023年,亦是可圈可點。
到了2025年,暑期檔競爭依舊激烈,各個影片摩拳擦掌,用盡全身解數做宣發,成績卻不盡如人意。
《戲臺》改檔,《聊齋·蘭若寺》剛過億,《惡意》不足2.5億,《花漾少女殺人事件》不足2000萬,稍好一些的《長安的荔枝》破3億,在暑期檔已經過半時,這樣的成績有些讓人失望。
所幸,《南京照相館》強勢開播,點映口碑一路上揚,尚未正式上映票房已經突破億元大關。
今年暑假第一部破十億的電影,一定是《南京照相館》,據預測,它也將成為暑期檔唯一破30億的電影
如果,暑期檔只能看一部電影,必然是《南京照相館》。
二刷《南京照相館》,依然是在淚水中看完全程。
他們,是想活下去的小人物,亦是大義凜然的英雄
蘇柳昌,編號為1213的郵差,他并非帶著人物弧光又無所畏懼的抗日英雄。
面對炸彈或者被槍指著頭時,他也滿臉恐懼,嚇到瑟瑟發抖,想要活下去。
為了活著,為了那張通行證,他為日本人洗照片。
然而,真正擁有逃生的機會時,他卻義無反顧地把活著的機會讓給更弱小的同胞。
為了讓同胞離開,他和日本人殊死搏斗,求生是人性,勇敢是他超越本能的正義。
他置生死于度外,他徹底激怒伊藤,他一字一句吼出“雨花臺、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我們中國人不許你們這么糟蹋!”
影院的冷氣很足,卻擋不住觀眾那一刻的熱血沸騰。
阿昌說出那句“我們不是朋友,不是”時,氣若游絲卻仿佛帶著千鈞之力。
林毓秀,身為演員,她一直為和胡蝶合作過而驕傲。
她熱愛表演,逃命路上也隨身攜帶自己出演的電影膠片。
王廣海為她爭取到通行證,她毫不猶豫就讓給金家母女,她大罵王廣海“萬一日本人輸了呢?我從小學戲,唱的是穆桂英、梁紅玉!”
金承宗看上去清高驕傲,卻把一身本事教給阿昌,生死關頭,他不忘家國大義。
面對日軍的槍口,他大義凜然地喊出“我是拍照片的”,帶著中國人的驕傲和不屈。
《南京照相館》中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顯得如此渺小,他們的生命很脆弱,意志卻如鋼鐵般堅強。
面對日本人的屠殺,他們甚至沒有反抗的能力,他們絕望無助并充滿恐懼,卻愿意把生的希望讓給對方,他們齊心協力拼盡全力將揭露日軍罪行的底片送出了南京城。
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卻用行動詮釋著人性的光輝。
導演和演員,他們不是在完成任務,而是尊重歷史還原歷史
高葉收到第一稿《南京照相館》劇本時,里面有林毓秀被凌虐的戲,第二稿直接被刪了,申奧解釋過這個問題。
“我們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給觀眾展示血腥暴力侵犯等種種惡劣行徑,第一是為了讓大家記住那段歷史,第二讓大家記住全中國人民一起創造了奇跡。我們要分的清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
首映禮上,劉昊然、王傳君和高葉等主演談到電影內容紛紛落淚。
他們說,《南京照相館》中的有些臺詞一輩子都會記得,每一次說都是錐心的疼痛。
談到自己飾演的林毓秀,高葉情緒激動、數度淚灑現場:“如果沒有那場暴行,她的人生會是什么樣的?會不會像我一樣幸福,可以這樣做一個夢,也許她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電影不止一次被搬上銀幕,申奧的這部《南京照相館》最能抵達人心深處。
他選擇了一個很小的切口融入大時代的背景中,一座被戰火啃噬的照相館,一群躲在照相館里的普通人,他們恐懼他們絕望卻不屈服不放棄不趴下,他們互相取暖彼此幫扶,甚至把活下去的希望拱手相讓,他們從想要活下去到覺醒、抗爭和守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重得如同南京的城墻。
不刻意煽情、不美化敵人、不圣化自己人,足夠真實也足夠真誠,申奧導演用故事和影像將南京大屠殺下的蕓蕓眾生具象化,讓觀眾對他們產生了具體的情感連結。
他們吶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時,誰能不熱淚盈眶?
讓人震撼的細節
《南京照相館》這部電影,不管看幾遍,都會有難以抑制的憤怒和控制不住的潸然淚下 。
一邊把“天下為公”改成“亡國之君”,一邊為侵略中國人而慶祝的日本軍官;開槍打死中國人后,猖狂大笑的日本兵;一排排中國人倒下,被染成紅色的河水;因為哭鬧被重重摔到地上的嬰兒和哭到撕心裂肺的母親……這一幕幕讓人沉重,那一聲“華華”,喊的是孩子也是中華大地。
戰爭的殘酷讓人揪心,電影中還有更多的細節,讓人潸然淚下 。
拿著炸彈和日軍坦克同歸于盡的士兵;躺在病床上為了不連累他人而朝自己開槍的士兵;阿昌的不屈、林毓秀的風骨和老金的凜然都讓人動容。
印象最深的是,他們洗出日軍暴行的照片,借著暗房里的紅光看那些畫面,照片里被害的都是舊相識。
柳樹巷八號的店家、電報局的李小姐、廣安街37號的姜老板……阿昌給他們送過信,老金給他們拍過結婚照、生辰照、畢業照,他們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曾經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日軍的到來讓一切戛然而止。
照片上依然笑著的他們,轉瞬間,就成為了侵華日軍的刀下亡魂。
分別之際,他們拍了“全家福”,老金帶著他們“一日千里”。
幕布一幕一幕打開,北京的故宮,天津的勸業場,杭州的柳提春曉,上海的城隍廟……“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聲音響起時,哪個中華兒女不為之震撼?
曾經去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紀念館南邊有一堵高3.5米、長86米的“哭墻”,墻上密密麻麻刻著遇難者的姓名。
有的是全名,有的是姓加外號抑或只是“某某之妻”、“某某之夫”或“某某之子”。
站在墻前悲憤交加,名單背后是一個個曾經活生生的人,他們本該過著平靜又幸福的生活,卻因為戰爭失去生命。
電影《南京照相館》把我們帶回1937年那個被血和火包圍的南京,用影像讓我們看見并銘記那些平凡人,為他們在巨大的歷史災難中做出的抉擇和犧牲致敬。
走出影院,看到街上的車水馬龍,想想炮火中斷壁殘垣的南京城,恍如隔世。
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廣場上肆意奔跑的孩子和路邊盛放的月季,覺得格外美好。
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吾輩自強,更應該珍惜當下、感恩當下。
《南京照相館》點映加預售票房破億,在排片場次占比和黃金場次占比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影片的上座率遙遙領先,清一色的好評和大量的“自來水”更是讓影片后勁十足,票房有望突破30億。
作為一個還原殘酷歷史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把溫和做到了極致,更多地去呈現而非說教,最大化的克制卻事倍功半,讓觀眾沉浸。
真正的痛,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滄然涕下。
不忘國恥,銘記歷史,就是對前輩最大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