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剛剛過去的72小時里,特朗普連發三條推文宣布重磅消息:美國與菲律賓、印尼、日本達成貿易協議。
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日本的"變臉"——5500億美元投資、15%關稅,石破茂政府幾乎全盤接受了美方條件。
三個鄰國為何集體"低頭"?特朗普的這步棋能否真正威脅到中國?
作者-彤
72小時收割三個鄰國,特朗普的這招有多狠?
72小時,三個鄰國,一場沒有硝煙的外交閃電戰。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專機剛在華盛頓降落,印尼的妥協消息緊跟而至。
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日本,石破茂政府竟然接受了5500億美元投資的天價條件,這哪里是談判,分明是一場投降儀式。
先說菲律賓這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馬科斯政府面對特朗普20%關稅的威脅,選擇了最直接的方式——總統親自出馬。
一場面對面的談話最終才談下了1%的讓步,從20%降到19%,這點"優惠"背后卻是菲律賓對美出口零關稅的全面開放。
更要命的是,菲律賓還同意擴大對美農產品進口。這意味著什么?菲律賓本國農民的飯碗要被端走了。
菲律賓的農業和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上本就面臨激烈競爭。
19%的關稅無疑讓其出口產品在美國市場上雪上加霜,競爭力直接被削弱。
但菲律賓不敢不從,面對美方的打壓,小國的無奈暴露無遺。
印尼的妥協來得更快,也更徹底。
根據特朗普的宣布,印尼將對美國商品實行史無前例的開放政策。
取消超過99%的關稅,全面放寬非關稅壁壘,包括取消裝運前檢驗和冗長的驗證流程。
這一系列舉措幾乎為美國農產品、汽車、科技產品敞開了"零壁壘"的市場大門。
印尼還承諾采納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和藥品安全標準。
這等于把自己的產業標準拱手讓給了美國,為美國企業在印尼拓展市場鋪平了道路。
最狠的還在后面。
印尼放棄了原定對互聯網數據流征稅的計劃,支持繼續暫停對電子商務征稅。
這一讓步為美國科技公司保駕護航,確保其在印尼開展數字服務時不受新稅收負擔干擾。
作為回應,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印尼商品的關稅從32%下調至19%。
但正如印尼漁業加工與營銷企業協會主席布迪·維博沃一語道破的:"問題不在于從32%降到19%,而是從0%漲到了19%。"
哪怕是10%,印尼都很吃力,更別說19%了。
但最戲劇性的還是日本的大轉彎。
三個月前,首相石破茂還在公開場合誓言"抵制美方霸凌"。
7月22日,他卻突然接受了15%汽車關稅及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的條件。
這個數字相當于日本GDP的10%,簡直是天文數字。
特朗普興奮地宣稱:僅僅是這筆交易,就能讓美國獲得數十萬個工作崗位!
石破茂的妥協來得如此突然,背后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
當霸主開始恐慌,分而治之就成了救命稻草
日本為什么會如此快速地妥協?
表面看是關稅從25%降至15%的"優惠",實際上是多重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首先是經濟上的精準打擊,美國對日本汽車關稅威脅直接命中要害。
豐田在肯塔基州的工廠占其北美產量的40%,25%的關稅將導致該廠裁員30%并引發供應鏈地震。
日本經產省評估認為,若失去美國市場,日本GDP可能萎縮1.8%。這對于經濟增長本就乏力的日本來說,無異于致命一擊。
更要命的是內政壓力。
石破茂政府因6月參議院選舉慘敗陷入執政危機,支持率一度跌至20.8%,瀕臨"下臺水域"。
自民黨內部文件顯示,財閥正在施壓政府"避免經濟雪崩"。
三菱集團甚至警告"失業潮將引發社會動蕩"。
在這種情況下,石破茂的妥協實際上是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政權。
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美國霸權的結構性焦慮。
特朗普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候對中國鄰國下手?
答案很簡單:霸權地位的衰落恐懼讓美國不得不采取更加激進的手段。
中國的快速崛起讓美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傳統的單邊制裁和直接施壓在中國這里屢屢碰壁,美國不得不尋找新的突破口。
"分而治之"成了美國的新選擇。
通過對中國周邊國家施壓,制造中國被孤立的假象,進而在即將到來的中美第三輪談判中獲得更多籌碼。
這種策略的核心邏輯是:既然無法直接壓服中國,那就先把中國的鄰居"收編"。
讓中國在區域內失去影響力,從而在全球博弈中處于被動。
特朗普團隊的算盤其實很精明。
用經濟利益誘惑和關稅威脅相結合的方式,迫使這些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對于菲律賓、印尼這樣的小國來說,面對美國的壓力確實很難抵抗。對于日本這樣的傳統盟友,安全依賴讓其更難以說"不"。
從軍事基地到技術合作,日本難以承受與美國全面對抗的后果。
但這種策略也暴露了美國的深層焦慮。
一個真正自信的霸權國家,不需要如此急切地尋求"站隊"表態。
美國越是急于證明自己的影響力,越是說明其內心的不安。
這種霸權焦慮癥讓美國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也越來越極端。
從長遠來看,這種依賴威脅和施壓的方式并不能真正鞏固美國的地位。
相反,它會讓更多國家開始思考如何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
看似俯首稱臣,小國心里其實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表面上看,三國的接連妥協似乎證明了特朗普策略的成功。
但仔細觀察,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
小國在大國博弈中從來不只是被動的棋子,它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菲律賓看似全面妥協,但馬科斯回國后要面對的是國內洶涌的民意。
如何向民眾解釋"19%關稅換零關稅"的虧本買賣?
這種不平等的協議能維持多久?
更重要的是,菲律賓約32%的半導體原材料依賴中國供應。
新協議迫使菲企在中美供應鏈間進行硬性切割,這種切割的成本最終還是要菲律賓自己承擔。
短期的政治妥協能否承受長期的經濟代價,這是個大問號。
印尼的情況更加復雜。
2024年印尼對美出口的1280億美元商品中,35%實為中國轉口貿易。
新協議規定,若印尼商品使用超過15%的"非市場經濟體"零部件,將面臨40%懲罰性關稅。
這個條款直接扼住了印尼產業鏈的咽喉。
印尼長期依賴于低成本優勢參與全球貿易,而這個協議無疑對其產業體系構成挑戰。
但就在特朗普沾沾自喜的時候,一些微妙的變化正在發生。
越南軍隊北上廣西參與中越首次陸軍聯訓"攜手同行-2025"。
這個時機選擇絕非偶然,中越此舉實為對沖美國壓力。
越美貿易協議要求其對華轉口商品征40%懲罰稅,而中越2600億美元年貿易額不容有失。
河內甚至在軍演前解職了4名親美高官,徹底清洗對美妥協派。
這種變化反映了一個重要趨勢:東南亞正在集體避險。
柬埔寨在美國關稅最后期限前5小時簽署框架協議,避免49%關稅。
泰國年內7次與中國舉行"突擊"聯訓,新加坡擴大人民幣結算。這些行動都在顛覆"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舊模式。
轉向"經濟聯美、安全近華"的新生存法則。
更深層的變化在于,小國開始探索多元化的生存策略。
它們不再滿足于在大國之間簡單地選邊站隊,而是尋求在多個大國之間保持平衡。與美國簽協議的同時,保持與中國的經貿聯系。
在軍事安全上向美國靠攏的同時,在經濟發展上與中國合作。
這種"分而治之"的反向操作,讓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獲得了更多的主動權。
從歷史經驗看,這種平衡術并非新鮮事物。
冷戰時期的不結盟運動,就是小國在美蘇爭霸中尋求生存空間的智慧選擇。
今天的東南亞國家,正在用類似的方式應對新的大國博弈。
他們深知,在大國爭斗中選錯邊的代價是慘重的。
因此,保持靈活性、維護自主性成為小國外交的核心原則。
表面的妥協背后,隱藏著小國求生存、謀發展的深層考量。
稀土+美債+朋友圈,中國的反擊為什么這么淡定?
面對三個鄰國的接連"倒戈",中國會慌嗎?
答案是:不會。
因為中國手握的反制牌足夠強硬,而且打法更加巧妙。
首先是稀土這張王牌。
6月稀土出口管制令出臺后,五角大樓F-35生產線因釤磁鐵斷供瀕臨停工。
特斯拉加州工廠也被迫減產。
美方被迫在芯片限制上讓步,允許對華出售部分中端芯片設計軟件,以換取稀土配額。
但洛馬、雷神等軍工巨頭仍被排除在許可名單之外。
這說明什么?中國的精準反制正在發揮作用。
稀土不是簡單的貿易商品,而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
沒有稀土,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就會陷入癱瘓。
這種"卡脖子"的能力,讓美國在對華博弈中不得不有所顧忌。
第二張牌是美債拋售。
中國連續6個月拋售美債,迫使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4.5%。
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美國政府的借錢成本在急劇上升。
特朗普的征收法案預計將使美債財政赤字10年內增加超24萬億人民幣。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拋售行為無疑是在美國的傷口上撒鹽。
第三張牌是朋友圈的擴大。
RCEP框架下東盟對華貿易額五年增長47%,供應鏈粘連度遠超美國預期。
這種經濟上的深度綁定,讓美國的"分而治之"策略難以真正奏效。
即使在政治上有所妥協,經濟聯系的紐帶依然牢固。
中國通過區域合作提供了更穩定的替代方案,這些協議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影響。
更重要的是,中國展現出的戰略定力。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中國始終保持冷靜。
不被對方的節奏帶著走,不因為短期的壓力而亂了陣腳。
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思維,正是大國博弈的智慧體現。
當美國用關稅大棒敲打制造業時,中國可以精準打擊農產品選區。
當特朗普炫耀股市新高時,中國持有的美企債券足以引發局部流動性危機。
這種非對稱反制的能力,恰恰是菲律賓等國最缺乏的核心競爭力。
小國只能在大國的壓力下被動選擇,而大國有能力主動設計自己的應對策略。
中國的反制不僅僅是技術性的,更是戰略性的。
通過稀土控制高端制造,通過美債影響金融穩定,通過區域合作重塑貿易格局。
這三個維度的組合拳,讓美國的單一施壓策略顯得相形見絀。
也許特朗普還沉浸在關稅勝利的喜悅中,但現實正在給他上課。
菲律賓、印尼、日本的低頭撬不動其他國家轉向的決心。
沒有小國愿意當炮灰,究竟是當霸權手中的棋子更安穩,還是站在鄰居身邊當伙伴更有價值?
時間會給出答案。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合作共贏的理念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
中國提供的不是威脅和施壓,而是機遇和合作。
這種根本性的差異,決定了兩種模式的最終走向。
結語
從72小時的外交閃電戰到大國博弈的深層較量,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貿易數字的變化,更是國際秩序重構的縮影。
零和思維終將被合作共贏取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現實選擇。
面對變局,中國方案將如何重塑世界?期待聽到你的真知灼見。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