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的腳剛踏進人民大會堂,華盛頓那頭就傳出重磅消息:特朗普又要“收手”了。只這一次,全世界都看得出,太晚了。
7月24日,歐盟兩位重量級人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正式抵達中國。
行程第一站,就是人民大會堂。中歐之間有太多要談的,貿易、能源、科技、產業鏈,事無巨細。
就在馮德萊恩進入會場的同時,特朗普在美國那邊放出一個消息:“中美貿易協議接近完成。”
這話一出,金融市場短暫提振,但沒人真信這是“和平信號”。因為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這不是美國的勝利宣言,而是特朗普在尋找體面退場的方式。
從年初開始,特朗普就像拉開了一個全球貿易的潘多拉魔盒。
4月,他突然宣布對全球多數國家征收新一輪關稅,甚至威脅歐洲、加拿大、日本都要“統一處理”,一刀切,15%。貿易戰從未真正結束,如今又被點燃得更猛。
但事情的發展并不如特朗普所料。印度死咬不松口,拒絕在汽車關稅上讓步;日本、越南雖然簽了協議,但國內反對聲浪不斷;歐盟更是直接轉身,抱緊中國這邊的大腿。
就在彭博社披露的消息顯示,美歐談判雖然接近尾聲,但美國準備對歐洲商品征收15%統一關稅,雖然比原先威脅的50%懲罰性稅率低了不少,可歐洲人根本不買賬。
中歐這場會談就顯得尤為關鍵。馮德萊恩和科斯塔此行的意義,不只是象征性的訪問,而是實打實地要把中歐關系從“競爭”拉回“合作”的軌道。
在美國搞“脫鉤”搞“制裁”的背景下,中國成了歐洲尋找戰略平衡和市場出路的關鍵選項。
7月23日,他在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時,突然說“中美關系現在很好”,還說“貿易協議就快達成了”。這話說得輕松,但熟悉談判節奏的人都知道,他說得這么高調,反倒透露出焦慮。
他原本希望通過關稅大棒逼各國就范,結果事與愿違。歐盟加速靠近中國,印度硬氣到底,日本國內怨聲載道,巴西、加拿大直接不談。
更關鍵的是,中美談判還遠沒結束。
7月27日,中美將在瑞典進行新一輪談判。但從目前釋放出來的議題看,難度極大。
美方提出的兩個核心要求——限制中國稀土出口、停止購買俄羅斯和伊朗原油——基本上屬于“紅線級別”的要求。
過去幾十年,歐美是全球規則的主導者,如今則逐漸分道揚鑣。美國希望用關稅逼迫各國重新站隊,而歐洲則更傾向于通過多邊合作實現戰略自主。
中國則在中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穩定器”角色。中歐之間并非完全一致,但至少有一個共識——不愿淪為美國壓力下的被動者。
從這個意義上說,馮德萊恩此時訪華,不只是一次外交活動,更像是對世界的一種宣示:歐洲不會在美國壓力下做出單一選擇,而是要有自己的方向感。
這場博弈還遠遠沒有結束。特朗普是否會在8月前后調整他的貿易團隊?中美是否能在瑞典談出什么成果?印度、日本等國是否會繼續頂住美國的壓力?
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