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這國家,鬧出這么一出事兒,直接把和中國維持了68年的經貿聯系扔一邊去了。話說巴拉圭總統佩尼亞在7月14日一個投資論壇上公開說,賴清德要在30天內來訪,還得高規格接待。
這話一出口,等于直接戳了中國一刀,因為賴清德那立場,大家都清楚,他上臺后一直強調臺灣獨立啥的,中國大陸那邊自然看不下去。巴拉圭跟臺灣建交是1957年7月12日的事兒,到現在正好68年,可跟中國大陸的貿易來往也沒少啊,大豆牛肉啥的都賣到中國市場去,現在這邀請一發,68年的經濟默契就這么喂狗了?
中國外交部7月15日就表態了,發言人林劍說這違反一個中國原則,損害中巴經貿合作。林劍還點出,很多巴拉圭商人去過中國,知道背對中國沒好處。佩尼亞嘴上說維護跟臺灣的邦交,可國家利益擺在那兒,巴拉圭經濟靠農業,大豆出口中國占大頭,2020年數據看,中國是巴拉圭大豆主要買家,現在這決定一出,訂單說不定就黃了。
這事兒讓人聯想到立陶宛那檔子事,簡直像復制粘貼。立陶宛2021年7月20日允許臺灣設代表處,用“臺灣”名義掛牌,11月18日正式開張。中國大陸氣壞了,11月21日就把外交關系降到代辦級。結果呢?立陶宛對華出口從2020年的5億多美元,2022年掉到不到1億美元,跌了八成。1300多家企業破產,6萬人失業,經濟直接進入寒冬。
立陶宛本來以為抱美國歐盟大腿就行,可美國就口頭支持,歐盟援助也有限,杯水車薪。事后立陶宛新政府想修好關系,2022年初表態反思,可一邊說一邊又限制中國企業投資,表里不一,到2025年經濟還沒完全爬起來。企業主抱怨訂單少,民眾對政府不滿高漲。有些立陶宛官員私下承認,得罪中國沒撈到啥好處,反倒國家遭罪。巴拉圭這步棋,跟立陶宛有啥區別?都是小國想在中美間玩平衡,可現實是,中國市場太大,丟不起。
巴拉圭的經濟結構簡單,農業占GDP四分之一,大豆是拳頭產品。中國買了巴拉圭不少大豆,幫他們穩住農民收入。佩尼亞留學臺灣,個人情感重,可作為總統,得為國家算賬。巴拉圭農民辛苦種地,出口中國是主要出路,現在邀請賴清德,等于冒險。中國如果反制,農產品訂單減半甚至中斷,那些靠農業吃飯的家庭怎么辦?失業增加,社會動蕩可能跟著來。佩尼亞強調共享民主價值觀,可民主填不飽肚子。
賴清德這趟訪,表面加強臺灣國際空間,可實際加劇兩岸緊張。他長期主張臺灣獨立,被大陸視為頑固分子,這次南美行,借著過境美國刷存在感。美國那邊,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7月17日說,這過境符合慣例,可北京不買賬,反對任何形式竄訪。
再看其他國家,類似教訓不少。菲律賓小馬科斯政府,南海問題上拉美軍搞軍演,國防部長還說把菲律賓命運跟臺灣綁一起。這背后小算盤明顯,想借美國支持,在博弈中多要點利益。可美國外交政策變幻莫測,菲律賓真能靠得住?
斯威士蘭跟臺灣保持邦交,換來臺灣金援,比如國王生日花150萬美元放煙花。可因為這,中國對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零關稅時,把斯威士蘭排除在外。經濟援助沒了,發展機會丟了。這些例子都證明,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代價高昂。中國一直想跟各國友好相處,推動和平發展,可在主權問題上,沒商量余地。
巴拉圭這決定,佩尼亞可能覺得短期內能穩住臺灣邦交,換點援助。可長遠看,經濟損失誰補?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影響力擺在那兒。立陶宛的例子活生生,巴拉圭農民的汗水可不能白流。賴清德推動分裂活動,繼續國際串聯,可加劇地區不穩。佩尼亞堅持立場,國家壓力會增大。68年經貿聯系,就這么斷送,友誼喂狗了。國際關系本該互利共贏,現在倒好,自找麻煩。
這事兒也提醒大家,小國在大國博弈中,得掂量自己斤兩。巴拉圭農業出口依賴中國,邀請賴清德等于自斷臂膀。立陶宛經濟衰退到今還沒緩過來,巴拉圭真想重蹈覆轍?中國外交部警告已發,提醒別走錯路。佩尼亞留學經歷影響決定,可國家利益高于個人。賴清德行程協調中,安保細節嚴密,可潛在風險大。過境美國,紐約達拉斯轉機,僑胞見面啥的,表面熱鬧,可北京態度堅定,反制措施隨時可能跟上。
這國際棋局,小動作往往釀大禍。巴拉圭邀請賴清德,68年友誼就這樣沒了。中國市場大門開著,可原則紅線碰不得。佩尼亞決定源于背景,可忽略農民出口。立陶宛先例經濟損失大,巴拉圭可能步后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