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即將上演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之際,美方突然向談判桌投下一枚意外石子。
7月21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宣稱有意將中國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問題納入談判范疇。他辯稱“貿易形勢良好”,正好可以“開始討論其他事情”。
這一突兀要求,瞬間為即將開始的談判蒙上陰影。
然而美方的節外生枝與其此前的微妙姿態形成了鮮明對比。就在貝森特發聲前一周,特朗普政府悄然完成三個關鍵動作:批準英偉達恢復向中國銷售H20人工智能芯片;國務院裁撤約1300名員工,其中大量來自涉華部門;更引人注目的是7月16日,特朗普簽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販運法案》時,首次承認“中國幫了美國大忙”——肯定中國在管控芬太尼類物質及打擊相關犯罪方面的切實努力。這些信號被廣泛解讀為美方在談判前的策略性緩和。
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則以精準的商業操作做出回應。
7月23日晚,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突然宣布暫停對杜邦中國集團的反壟斷調查。這家美國化工巨頭19%的全球營收依賴中國市場,消息一出其股價應聲上漲2%。這次暫停距離4月啟動調查僅三個月,彼時美方剛宣布對華加征34%關稅,調查被視為中方的對等反制。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談判前夕按下暫停鍵,是為創造“善意氛圍”的精心設計。
暫停調查的深意遠超表面姿態。杜邦在光刻膠、芳綸等關鍵材料領域擁有顯著技術優勢,其產品甚至用于F-35戰機裝甲。中方此舉既暫時保障了國內半導體、新能源產業的供應鏈安全,也為本土企業爭取技術追趕時間。
而“暫停”而非“終止”的模糊表述,保留了隨時重啟調查的外交籌碼。若美方在談判中背棄承諾,中方手握反制利器。
值得警惕的是,石油議題的闖入暴露了美方深層次意圖。特朗普6月下旬兩度宣稱“不會阻止中國購買伊朗石油”,甚至暗示希望中國“未來從美國購買很多石油”。這與他威脅對購買俄伊石油國家征收100%“次級關稅”的強硬表態自相矛盾。
貝森特此次將石油問題塞入貿易談判,實則是為美國能源集團謀利,試圖以政治施壓換取商業利益。
美國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戰略學者瑪麗亞·沙吉娜的觀察揭示了更深層博弈。她指出中美相互“卡脖子”手段正經歷本質演變——出口管制日益成為交易籌碼而非純粹的安全工具。2025年5月美國突然限制對華出口芯片設計軟件(EDA),但兩個月后悄然解禁,正是對中國放緩稀土出口許可的回應。美國在半導體設計、制造設備的優勢與中國對稀土、關鍵礦產的掌控形成戰略平衡,雙方都在以“加壓促和”試探對方底線。
談判桌上的真正考驗在于能否守住議題邊界。
中方已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將中美貿易與其他地緣政治議題捆綁,既違背基本外交準則,也將推高全球能源價格——若因此導致美國通脹反彈,最終反噬的是特朗普自己的政治利益。
正如暫停杜邦調查所隱喻的:談判需要互留臺階,而非得寸進尺。
特朗普(資料圖)
中美經濟鏈的復雜咬合遠超“關稅戰”的簡單敘事。
當特朗普政府考慮對盟友收緊技術轉讓時,中國正加速國產芯片替代;美國推動礦產“去中國化”之際,中國企業已在存儲芯片領域突破重圍。
這場博弈沒有永遠的贏家,唯有承認相互依存現實的一方,才能在28日瑞典的談判桌上找到真正出路——畢竟,真正的大國外交從不需要虛張聲勢的籌碼,而是基于實力與尊重的務實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