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黑龍江考生以389分“撿漏”鄭州大學化學專業這一事件,沖上了熱榜,數以百萬的河南網友在評論區熱烈討論,表達著內心的感慨。事件還未平息,緊接著又曝出另一名黑龍江考生以367分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錄取的消息。
河南的高校到底怎么了?為什么別人能一再以這么低的分錄取,而我們自己的孩子想上這些學校卻這么難?
外省的家長可能不知道,這兩個分數在河南意味著什么?前者連民辦本科線都未達到,后者更是低于河南物理類本科線整整60分。
“我們班的張明考了598分,每天只睡5小時,最后只能去省內普通本科。”洛陽某重點高中班主任李老師的聲音里帶著哽咽。數據顯示,2025年河南600分以上考生達5.2萬人,700分以上108人,但清華大學在豫招生名額僅90人。這種“高分扎堆”與“名額稀缺”的矛盾,讓每個河南考生都像在走鋼絲——多錯一道選擇題,就可能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
而367分的“幸運兒”,卻通過報考冷門專業組實現了“彎道超車”。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在黑龍江該科類招生15人,最終錄取最低分367分、最高分496分,分差達129分。這種“斷層式錄取”背后,是招生規則與地域差異共同制造的“漏洞”。正如招生專家指出:“當某個專業組在某省報考人數不足時,最低分可能跌破認知。”
面對這種情況,一位家長說:“河南的孩子太難了!”這句話說出了無數河南家長的心聲。
河南高考的“難”,藏在三個數字里:
河南有136萬考生:相當于瑞典全國人口的1.4倍;
河南只有1所211高校:全省僅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院校,985高校數量為零;
河南 9.5%一本率:每100個考生中,只有不到10人能考上一本,不足北京的四分之一。
最讓河南家長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就是“屬地招生”。鄭州大學作為省屬211高校,在河南物理類錄取最低分593分,而在黑龍江卻出現389分的“斷檔”。這樣的制度讓河南考生陷入雙重困境:既要與省內百萬同窗競爭,又要面對外省考生的“低分撿漏”。
就在我們熱議這些新聞事件的當下,河南的孩子們還正在學校里為高考奮力拼搏。
在周口某中學,英語老師王老師正帶著學生在操場邊搭棚子練聽力。2024年該校本科上線236人,創下歷史新高,但這個數字放在全省136萬考生中,不過滄海一粟。“孩子們知道,500分可能只能上專科,700分也不一定能進清北。”王老師翻著學生的錯題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是無數個凌晨五點起床背書的印記。
在許昌某高中的晚自習教室里,墻上貼著“你現在偷懶一分鐘,未來就少一分鐘選擇權”的標語。這里的孩子們或許不懂什么是“教育公平”,但他們知道:當一線城市同學打籃球唱歌時,自己在推導函數圖像的第三種畫法;當別人參加社團活動時,自己在默寫《阿房宮賦》的重點句。
367分的“幸運”終是小概率事件,而136萬河南考生的拼搏才是常態。他們用堆積如山的練習冊、月考后反復修改的錯題本、凌晨五點的路燈,書寫著對命運的抗爭。
但367分的“幸運”也再次刺痛了河南家長的心。不是嫉妒別人運氣好,而是對規則公平的追問。因為每個孩子的努力都值得被尊重,每份青春的汗水都不該被出生地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