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這是蘇軾對自己交友之道的調侃,也恰是他在惠州生活的真實寫照。7月25日,在新一期的東坡大家講中,中山大學副教授陳慧與惠州蘇東坡祠“00”后講解員羅安琪共同還原了這位 “社交達人”在嶺南的朋友圈 —— 從太守到酒婆,從僧人到農夫,他用真誠打破種種壁壘,在貶謫生涯中找到慰藉和治愈的良藥。
羅安琪(右)在講座中講述蘇東坡在惠州的朋友圈
白鶴峰“鐵三角”:一個給他賒酒,一個“陪聊”
在惠州,蘇軾的 “朋友圈” 里最動人的,是與平民鄰居的情誼。以釀酒、賣酒為生的林婆,是蘇東坡在白鶴峰的近鄰。她的酒以羅浮山水為釀,口感很不錯,蘇軾寓惠期間,常去林婆處買酒。有時忘了帶錢,林婆也愿賒酒給他,蘇軾在《白鶴峰上梁文》中就寫道 “年豐米賤,林婆之酒可賒”。相傳,蘇東坡還為林婆的酒肆題寫酒旗,讓小鋪生意興隆,可見兩人相處得很好。“還有一個流傳的小故事,后來蘇軾被貶海南,還托好友周彥質給林婆送來了名貴的海南沉香。”羅安琪說。
惠州蘇東坡祠內的林婆酒肆。圖據惠州市博物館
另一位鄰居翟夫子,則是他的 “酒搭子”和“文藝搭子”。翟夫子是北宋惠州名人翟逢亨,因其有學問、德行好,被尊稱為“翟夫子”。蘇軾常與他在月下飲酒,甚至在詩中寫“甕間畢卓防偷酒”,借用畢卓偷喝鄰居好酒的典故來調侃翟夫子。多年后,蘇軾在海南夢見回到白鶴峰,與翟夫子對飲,“夢與鄰翁言,憫默憐我衰”,字里行間滿是對舊友的思念。清代時,翟夫子的屋宅前還立起了 “翟賢牌坊”,只因世人認為 “能與東坡為友,必非凡人”。
而蘇軾設計新居時,將客廳命名為“德有鄰堂”可以看出,好的鄰居是他安家于此的重要原因之一。
跨界朋友圈:從道士到太守,善意不分 “廟堂江湖”
蘇軾的朋友圈不止于市井。“因為蘇東坡精通儒釋道,所以他的朋友圈是非常龐大的,既有官員同僚,也有僧人道士,還有普通百姓。”羅安琪說,惠州的兩任太守詹范、方子容都是他的 “政務好友”。
在蘇軾剛到惠州時,詹范便冒著風險讓他入住了合江樓官舍;后來還支持他修建東新橋、西新橋,解決百姓渡江難題;方子容上任時,蘇軾特意寫下《致南圭使君帖》表達歡迎。 他還為循州太守周彥質題寫 “默化堂” 匾額,如今仍是惠州的珍貴墨寶。
在佛道友人中,道士鄧守安與他很是投緣。兩人在羅浮山相識,后常探討 “修橋筑堤之法”,東新橋的修建便有鄧守安的獻策,鄧守安還負責了募捐籌錢;僧人卓契順曾不遠萬里為他送來家書,讓他在嶺南感受到 “天涯若比鄰” 的溫暖。
社交的真諦:“隨緣自適” 的人生智慧
為何蘇軾能擁有如此廣闊的朋友圈?陳慧認為,這和蘇軾交友之道有關。“一般才氣高的人比較清高,但蘇軾對誰都很溫厚。如果這個人片善可取,他可能都會掏心掏肺地對他。所以很多人喜歡他,愿意幫助他,甚至雞鴨鵝、清風明月都是他的朋友。”
陳慧表示,蘇軾的這種交友之心也源于他 “隨緣自適” 的處世哲學。“他的心態有點受到佛教的影響,處世交友有點像佛教所說的‘相遇即是緣’,而從儒家角度來說的話,他可能也有一種‘民胞物與’的情懷。”
而蘇軾這種 “不設邊界的真誠”,讓他在惠州收獲了跨越階層的情誼,也讓 “蠻煙瘴雨” 的嶺南,成了他心中的 “桃花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