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47 “幽靈”,這架最初完全是民用運輸機的飛機,后來卻成為了一整個武裝作戰平臺類別的開創者——在英語中被稱為“Gunship”(炮艇機),在俄語中則從“強擊機”到“空中戰列艦”不等。這個現象是純粹的美國特產,是一種利基武器系統,更適用于特種作戰部隊與游擊隊之間的戰斗。
雖然“技術”最早是在Convair C-131運輸機上進行試驗的,但“炮艇機項目一號”(Project Gunship I)最終以道格拉斯 C-47為平臺——這些飛機在形式上雖然已經稱得上“古董”,但仍有庫存、且易于獲取,其服役年限通常已超過20年(此處正好應向這款飛機傳奇般的可靠性與耐久性致敬)。圖中所示(由Revell推出的1/48比例盒繪),是1968年隸屬于第14特種作戰聯隊第3中隊的AC-47D在作戰中英勇表現。這架飛機于1966年改裝為“炮艇機”并立即部署至越南,至1969年夏天則轉交給南越空軍。
將火力武器橫向安裝(即垂直于飛行方向,安裝在機身側面)的創意,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在二戰期間也偶有提及。盡管這種構想具有明顯優勢(飛機在目標上空盤旋時可進行持續火力壓制),卻長期被視為異想天開,因此始終未被認真采用。所謂的“側向火力”(lateral fire)在1960年代初、南越游擊戰最激烈的時期重新被提出,并最終決定投入實踐。盡管過程緩慢,搭載這種異于常規武裝方式的“飛行實驗室”C-131在1964年8月才完成試飛,9月美國開始改裝C-47,并于同年12月11日在越南邊和空軍基地將第一架C-47D(序列號43-48579)改裝為“炮艇機”。
這架最初的改裝機,甚至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批量生產型”,幾乎是在“戰地條件”下完成改裝的FC-47D,后來獲得了專屬昵稱“Puff”(“噴火龍”),這個名字源自一首美國童謠,講的是一條會噴火的魔法龍(而這里的“火”自然是指從飛機噴出的熾熱曳光彈軌跡)。運輸機的貨艙中安裝了三具SUU-11A/A機槍吊艙,它們通過左側的貨艙門以及旁邊的兩個舷窗對外開火。這種裝置本質上是一門7.62毫米六管加特林機槍——通用電氣公司制造的GAU-2“米尼崗”(Minigun),采用旋轉槍管結構,射速極高,最高可達每分鐘6000發。
這架未來“越軍殺手”的標準武裝配置還包括了高達24000發子彈的彈藥儲備、三名機組人員負責火控和武器狀態監控、TACAN導航系統、多個波段的無線電通信設備等。不過和原型機一樣,該機完全沒有任何裝甲或被動防護系統。對于這種“恥辱性缺陷”當時并未給予太多關注(其實應當重視),因為這種武器平臺的主要任務是為南越的前線基地和據點提供夜間防御火力支援,而預計敵人——游擊隊——基本不具備有效的防空能力。
這種攻擊通常發生在夜間,因此這架最初被命名為FC-47(“F”代表“Fighter”,即戰斗機),在1965年夏被更名為AC-47(“A”代表“Attack”,即強擊機)的特殊攻擊機,原本就被設計為“夜間獵手”。然而,它的夜戰專用裝備非常有限,只有45枚Mk.24照明彈(俗稱“Flare”),每枚亮度高達200,000燭光。
FC/AC-47D“幽靈”(Spooky)的主武器是機槍吊艙(上圖所示為后期緊湊型MXU-470/A“Minigun”,為“炮艇機”專門研發)。經過實戰測試后確定最佳的射擊時間為3秒:如果射擊時間過短,機槍可能卡殼;如果時間過長,則槍管組容易過熱。飛機還配有瞄準裝置:在飛行員座艙左側的玻璃板附近安裝了Douglas A-1強擊機使用的Mk.20 Mark 4瞄準具,盡管實際上通常是“憑肉眼”開火——當目標位于螺旋槳輪轂與發動機整流罩上緣之間的位置時即可開火。射擊由飛行員兼機長控制,可以選擇單槍或三槍齊射(一分鐘可噴出18000發子彈,不容小覷)。
這種“打擊系統”的一個顯著優點是能長時間巡邏(超過4小時),即使“道格拉斯”飛得不快,也能持續留在可能遭游擊隊攻擊的區域附近待命,反應時間非常短。實戰中攻擊方式大致如下:飛機在大約900米高空,以約220公里/小時速度圍繞目標做大半徑盤旋。目標位置通常由地面部隊引導(機上還配有一名會講越南語的人員),隨后便開始“切洋蔥”模式:一次三秒鐘的全火力齊射能覆蓋一整塊足球場大小的區域。
左上圖為飛行員艙內的Mk.20瞄準具,右側為投下使用的照明彈(flare)。下圖展示的是幾枚照明彈照亮目標區域后的效果。
到1964年12月15日,第二架在現場改裝的FC-47D也投入了使用,到12月底,作戰正式全面展開。12月23日至24日夜間,一架單獨巡邏的“炮艇機”幫助守住了湄公河三角洲兩個相距超過30公里的前哨陣地(類似設防村莊);此前從未遭遇過這種“火龍”的越軍部隊選擇了撤退。1964年12月共執行的16次作戰任務均取得成功,凡是有“噴火達科他”支援的南越據點一個未失,這讓美軍指揮部對這種飛機充滿了渴望——越多越好。
為了滿足“越多”的愿望,美國迅速啟動了對C-47運輸機的緊急改裝計劃,將毫無準備的“達科他”變為“機槍怪物”,到1965年底交付了26架AC-47D給空軍。至于“越快”——這方面的進展就沒那么順利了……
1965年初,又有四架道格拉斯 C-47D(舊C-47B,拆除了發動機增壓器)直接在越南被改裝為“炮艇機”。其中三架繼續留在戰區作戰,一架則被送回美國,但這里有個小插曲——由于SUU-11A容器短缺,每架“強擊機”只好安裝了10挺AN/M2型布朗寧.30口徑機槍。如彩色插圖所示的那樣進行布置。這樣的“無畏艦”每分鐘總射速可達6000發(與一挺“米尼崗”持平),但問題遠不止于此。這些機槍和彈鏈大多并非全新,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朝鮮戰爭時期的庫存貨,結果在實戰中常常卡殼。盡管如此,這些“簡配版Spooky”仍一直奮戰到1965年秋,隨后被送回美國。
在編制上,1965年夏天,所有現有的AC-47飛機被集中編入第4空軍突擊中隊(4th Air Commando Squadron,1968年8月起更名為特種作戰中隊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到當年11月,這支部隊的“壓倒性火力”總共也只有……5架飛機,盡管編制應為16架。1968年4月,在芽莊又組建了第二支也是最后一支AC-47分隊,即第3突擊中隊(3rd ASC)。至于作戰表現嘛……那就“仁者見仁”了。
是的,確實有過5000次實戰任務。也曾繳獲越共的“文件材料”,里面提及了對這種“飛龍”的驚恐與怨念(真實性尚可商榷);也有不少南越及美軍官兵的回憶錄和感謝信,甚至還有“勞動人民集體”發來的感謝電報;還有如今依然流傳在網絡上的一批極具沖擊力的照片:
比如上面這張,是1968年AC-47在西貢上空開火的照片,通過長時間曝光拍攝而成。每5發子彈中就有1發是曳光彈,整個攻擊過程堪稱視覺盛宴,完全不輸“太陽馬戲團”。上圖則展示了搭載經典SUU-11A機槍吊艙的AC-47。
一些流傳甚廣的戰果傳說甚至聲稱這群“噴火的達科他”擊斃了多達7萬名敵人,不過連美方自己都用“估計”這個詞——畢竟在這種游擊戰中,很難有確切數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問題存在,比如飛行控制性:滿載彈藥的AC-47重達15噸,重心嚴重偏后。再如,標準裝備的口徑較小也令人不滿——后續的AC-119K型便配備了20毫米航炮。作為一款毫無裝甲、形似大棚車的“強擊機”,AC-47經常不得不深入敵人步槍火力范圍內作戰,這自然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
最關鍵的是,這款專為夜間作戰設計的飛機,其機載電子設備(БРЭО)卻極其簡陋:完全沒有任何探測設備(如雷達、紅外裝置),如果沒有外部提供目標指示,機組人員幾乎不可能發現任何敵人。說白了,“Spooky”與后來的AC-119和AC-130相比就是個“瞎子”。圖中為1966年拍攝的飛機。“工廠版”飛機最初就采用了迷彩涂裝,但起初下部仍為淺色。
據我們所知,道格拉斯公司的這項臨時權宜之計并沒有計劃進行深度改造,于是……落幕了。1968年12月,第一架重達28噸的費爾柴爾德 AC-119G “Shadow”降落在芽莊空軍基地,而在1969年,幸存的“Spooky”逐步移交給地方盟友:其中最多的被交給了南越空軍(VNAF,至少24架),之后又有幾架從VNAF流入柬埔寨(2架)和老撾(6架)。剩下在美軍手中的飛機則轉作輔助用途,如照明平臺、前沿空中指揮所(FAC)和偵察機等。
圖中展示了第4中隊的兩架“Spooky”在巡航。飛機底部噴涂為黑色“夜戰”涂裝,一切都像“正規軍”。至于上圖中那位白天站在艙門口手持照明彈的男子,其意圖就不太清楚了。
至于損失,根據冷酷的統計數據,在總共53架由工廠改裝的AC-47D(加上在越南改裝的6架)中,共有46架參與了實戰,而損失為19架,其中12架因戰斗原因被擊落:10架被地面火力擊落,另有2架在同一座空軍基地(平水基地)被游擊隊在地面摧毀,但時間不同。非戰斗損失方面,包括兩起事故(一個在著陸時墜毀,一個與OV-10“野馬”相撞)以及五架“傳統的失蹤飛機”(例如狀態為MIA)——就是說具體墜毀原因不明。
圖中是老撾皇家空軍(RLAF)的一架飛機,其歷史頗為豐富。這架編號43-48263的飛機,于1969年12月先被移交給南越,后又流轉至老撾。
有關1966年初“胡志明小道”上的那次“史詩級慘敗”——據稱當時執行反運輸任務時損失了六架“Spooky”——其實并非事實:整個1966年總共只損失了三架AC-47,其中兩架原因不明。更有甚者,盡管那場戰役宣傳得聲勢浩大,但關于其在切斷敵人交通線方面取得的實際成果卻幾乎沒有任何記載——因為運輸活動多在夜間進行,而我們的主角“Spooky”卻是個“瞎子”。
我們終于迎來了“1/72比例模型時間”。
如果你指望本次“選美大賽”的參賽陣容會與Douglas C-47或“達科他”模型不一樣,那你就太天真了。
第一位參賽者是1973年問世的“不朽”Airfix版本,更適合模型盒收藏者和極端愛好者。其實它是一款誕生于1960年的老舊模型,通過無數次的翻新改造,增添了三挺機槍和兩名士兵。所有三挺槍都從側窗伸出,這種布局在晚期搭載MXU-470機槍模塊的飛機上確有出現。該套件多次再版,直到1990年仍在生產,因此購買時需特別留意:Airfix不止一種C-47模型,別買錯了。
第二款參賽者,是1981年由如今略顯破產的意大利ESCI公司推出的高級模型。其內構精細,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遜色。但也有缺陷……所有機槍還是裝在側窗里,貨艙門只是裝飾用途。不過也別吐槽太多,畢竟有照片可以佐證其真實性。
最后一位參賽者,是與ESCI同時代、質量上也相當接近的另一款模型,出自意大利廠商Italeri。
這是唯一采用了“經典機槍配置與經典位置”的模型(第三挺機槍安裝在側艙門)。額外的優點是:該廠家提供了最初版本、未涂裝的“炮艇機”,即“Puff”(噴火龍)原型機。同時也有其迷彩涂裝版本(印在模型盒上),不過這個迷彩可能只是“憑想象畫的”。
盡管本文無意詳盡介紹所有基于DC-3/C-47改裝而成的“炮艇機”在不同國家(如拉丁美洲、非洲及未覆蓋的亞洲國家)中的版本——因為那樣就需要出一本書,而不是一篇“文章”——但有一種改型實在很難繞開:哥倫比亞的AC-47T “Fantasma”(幽靈)。其樹脂改裝套件由“Alley Cat”公司推出。
這就是原型機本尊。
這一批“老家伙”的改裝始于1990年代初,當時美國拒絕向哥倫比亞出售AC-130炮艇機。這些飛機換裝了普惠Pratt & Whitney PT6A-67R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五葉螺旋槳、機頭下方FLIR紅外熱成像系統(安裝在吊艙中),以及左側舷窗內的一門12.7毫米三管Gatling機槍General Dynamics GAU-19,配置與“老式Spooky”如出一轍。
共改裝了9架,其中3架被當地“反叛分子”擊落。其余飛機至今仍在哥倫比亞軍中服役并繼續使用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