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晚在線消息,臺灣地區即將面臨的美國關稅稅率,最近成了島內繞不開的話題。國際法律事務所Reed Smith 7月17日公布的資料里寫得很清楚,日韓兩國的關稅稅率是25%,臺灣地區則被定在了32%。
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7月21日直接戳破:“我得到的消息就是32%,他們(民進黨)想要10%絕對不可能!”這個消息從專業機構渠道流出,可信度很高。
臺當局對此卻一直含糊其辭。他們一邊否認32%或25%的說法是“假新聞”,聲稱貿易談判還在進行,沒收到正式信函;一邊又說“會努力爭取比日韓更低的稅率”,這種自相矛盾的表態,恰恰暴露了內心的恐慌。
要知道,特朗普政府對盟友向來不留情面,日韓作為美國在亞太的重要伙伴,都沒能逃過25%的關稅,臺灣地區想獲得“特殊待遇”,幾乎是癡人說夢。
賴清德(資料圖)
國民黨早就看出了不對勁。他們公開質疑,民進黨當局肯定和美國私下約定好了,要等7月26日大罷免投票結束后才公布關稅結果。
這招“信息差”玩得很溜——投票前藏著掖著,不讓民眾知道關稅可能高達32%;投票后即便真相曝光,在野黨也再難通過選舉施壓。這種把政治利益放在民眾生計之上的操作,已經引發不少臺灣地區民眾不滿。
關稅一旦落地,對臺灣地區經濟的沖擊會立刻顯現。臺灣地區島內藍白兩黨智庫組成的“民間版沖擊影響評估小組”做過調查,現在已有50.5%的受訪廠商受到美國關稅的直接影響,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汽車零件等五類產業首當其沖。
更讓人揪心的是,25%的企業已經暫停招人,23%的業主在考慮把工廠搬到海外。模擬數據更直觀:如果關稅是10%,60%的企業營收只會小幅波動;如果到20%,50%的企業營收會減少10%-30%。
還有26%的企業損失會超過30%;要是真按32%執行,臺灣地區中南部的小廠根本扛不住,倒閉潮很可能說來就來。
賴清德(資料圖)
面對這么大的風險,賴清德和民進黨卻拿不出任何有效對策。馬英九在“國民黨反罷免造勢”活動中直言,賴清德對“關稅戰”的應對“荒腔走板”。
不光是關稅,賴清德任內還把被稱為“護臺神山”的臺積電推向美國,等于拱手讓出臺灣地區的核心產業優勢。
這種“賣臺”式操作,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看清,民進黨根本沒能力守護臺灣地區的經濟利益。
特朗普政府的算盤其實打得很響。他們的“美國優先”理念里,臺灣地區就是可以利用的棋子。特朗普曾公開抱怨臺灣地區“搶了美國半導體市場份額”,還嫌臺灣地區軍費花得太少。
現在用高關稅施壓,就是想逼著臺灣地區多買美國軍火和農產品,同時讓臺灣地區的半導體企業加大對美投資。
英國廣播公司和《經濟學人》都提醒過,在人工智能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很可能對半導體等產業下狠手,臺灣地區首當其沖。
特朗普(資料圖)
島內對民進黨的不滿正在發酵。馬英九基金會7月19日發布新聞稿,直接批評賴清德“賣臺”引戰、執政無能。
馬英九本人在造勢活動中說,民進黨搞“大罷免”就是因為執政太差,只能玩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手段。他呼吁大家在7月26日投下“不同意罷免票”,用選票制衡民進黨,別讓他們繼續胡來。
這場投票現在已經成了民眾表達不滿的出口——大家心里都清楚,再讓民進黨這么折騰下去,臺灣地區的經濟和民生只會越來越糟。
32%的關稅稅率傳聞還在發酵,民進黨卻始終躲躲閃閃。他們不敢告訴民眾真相,不敢承諾應對方案,只想著靠拖延和欺騙保住政治權力。
這種把個人利益凌駕于臺灣地區整體利益之上的做法,早已不是“執政無能”能概括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看清真相,民進黨“賣臺”的標簽只會越來越清晰,而臺灣地區民眾的眼睛,終究是雪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