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 4 月 1 日,這是一個令國人悲痛且銘記的日子。一架美國 EP-3 型偵察機未經允許擅自闖入我國領空進行偵察,其配備的尖端電子信息攔截系統,妄圖對我國進行大范圍監聽。
中方緊急派出兩架殲-8II 戰機進行攔截和監視,王偉和戰友趙宇臨危受命,駕駛戰機多次靠近美偵察機,發出嚴正警告,要求美機立即離開中國領空。然而,美偵察機不為所動,甚至主動降低飛行速度,采取低空飛行。要知道,我國的殲-8II 戰機更適用于高空高速,并不適合低空低速的空中對峙。
王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終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想通過緊貼的方式迫使美機離開。但沒想到,美偵察機突然來了一個大幅度的轉向動作。王偉察覺后急忙調整戰機方向,可一切發生得太突然,加之雙方飛機距離較近,王偉駕駛的戰機不幸被撞到,飛機尾翼與美偵察機的螺旋槳葉發生碰撞。
幾乎瞬間,王偉駕駛的戰機后方冒出濃濃的黑煙,飛行系統部分失靈。他曾努力嘗試重新穩定戰機,但損壞過于嚴重,未能成功。在戰機失去平衡后急速下墜,在這危急時刻,王偉冷靜地匯報了自己的情況。戰友趙宇聽到戰機失去控制后,急忙要求王偉跳傘。最終,王偉跳傘逃生。
“81192 收到,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重復,你們繼續前進!”王偉留下這句簡單而有力的話后,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后,趙宇立即請求上級支援。短短幾分鐘,搜救王偉的行動便緊張展開。有的運輸機在接到搜救命令后,立馬改變航向,前往出事地區。
王偉跳傘當晚,指揮中心人員徹夜未眠。他們仔細對比當時的風向、風速、海流等資料完善搜救方案,還增加了搜救人手,擴大了搜救范圍。
各種型號的直升機、轟炸機、運輸機等軍用飛機采取低空飛行的方式進行網式搜救,海上也有數百艘軍艦來回搜尋,甚至還有民眾自發乘著漁船、捕撈船參與搜救,救援人數一度達到 10 萬人左右。
每一個人都深知,早一分鐘找到線索,王偉存活的幾率就會大一些。搜尋結果時刻牽掛著戰友的心,團里前不久還給王偉申請了一級飛行員,都等著他回來“請客”呢。
轟炸機機組為了盡快找到王偉,每天飛行八九個小時,有一次甚至飛行長達 11 個小時,已屬超負荷飛行。直升機組在云層低、風浪大的危險情況下,只與海面保持十米,方便工作人員高度細致觀察。
可經過一周大規模的搜救,未找到王偉的蹤跡。但全國上下并未放棄,反而加大了搜救規模和力度。又經過一周的搜救,依舊一無所獲。14 天的高強度搜救讓救援人員和設備都達到了極限,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只好宣布王偉犧牲,追認烈士,并授予他“海空衛士”的稱號。
那么,為何出動十萬人,歷經 14 天的高強度搜救,卻未能找到王偉?這個答案直到 20 多年后才明晰,原因令人無奈且難以接受,那便是科學技術的落后。
王偉駕駛的殲-8II 戰機雖是當時我軍主力戰機之一,但與美西方的先進戰機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彈射座椅上沒有定位裝置,一旦跳傘,很難確定具體降落位置。就算第一時間展開救援行動,沒有精準定位設備的輔助,只能根據王偉大致降落的海域進行搜尋,其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
王偉烈士的離去讓我們痛心和惋惜,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我們唯有大力發展科技,提高綜合國力,讓科技成為國家的堅實后盾,實現“立體化搜救”,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藍天、大海和邊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