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型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區深化“三個融合”治理服務格局建設的關鍵一環,也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共同體的重要舉措。近期,區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嘉融媒推出“融合在行動”專欄,全面展現“融合型服務”的新作為、新成效,讓多樣資源在家門口集聚,讓多元服務更可感可及。
第六期
當傳統與現代碰撞,當城市與鄉村交融,外岡鎮“我嘉·鄰里中心”正以全新的姿態,為居民打造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圈。7大中心、1.5萬平方米空間、87萬人次參與……這些數字背后,是外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充滿溫度的“幸福圈”!
筑空間·融服務——織就鄰里“幸福網”
“十四五”期間,外岡鎮以 “2+4+2”布局推進8家“我嘉?鄰里中心”建設,構建覆蓋全鎮的融合型服務網絡。截至目前,7家中心已建成運營,涵蓋單體、鄉村、園區等多種形態,累計開展活動5000余場。
在這里,空間被賦予了“七十二變”的魔力:“鄉鄰灶間”既是廚藝交流站,又是親子烘焙坊;“染香書屋”不僅是書香天地,更是手作達人的創意工坊;“岡申劇場”既是文化舞臺,也能變身健康講堂;“友鄰客廳”既開展政策咨詢,也能作為社區議事場所。外岡鎮通過“一空間多用途、一場所多服務”,織密“需求全覆蓋、服務零距離”的融合型社區生活網絡,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效、多元、有溫度的民生服務。
聚合力·創模式——激活社區“共治圈”
外岡鎮通過完善資源庫、項目庫、人才庫,根據居民多元需求,持續整合高質量社會資源加入鄰里中心服務清單,深入構建各類人群融合服務的友好圈。不斷壯大“鄰里熱心人”隊伍,依托我嘉·鄰里中心共享陣地,打造“鄰里議事廳”,充分發揮“老大人”、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中心治理,每周二、周四由“老大人”坐班,聚焦中心“小”細節、群眾“微”需求,在“議”中“破題”。以“四季融合鄰聚力共赴綠動新征程”為主題,組織各鄰里中心開展系列活動,依托外岡豐富農業資源,發揮“區域合伙人”社會資源優勢,通過濃趣市集展銷、萌動種苗、蔬果采摘以及寓教于樂的科普課堂等實踐,倡導綠動生活方式。
承文脈·樹品牌——繪就城鄉“共生圖”
外岡鎮“我嘉·鄰里中心”打造“文化魔盒”,揭秘幸福密碼。
恒飛路中心是“文化萬花筒”,依托“岡申劇場”打造“岡申有戲”品牌,讓傳統文化與本土風情深度交融,成為居民家門口的閃亮“文化會客廳”。
恒榮路中心化身“知識充電站”,堅持需求導向推出“岡申有課”,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藝術欣賞、國學啟蒙和傳統禮儀課程,為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打開通往知識與美的窗口。
葛隆村中心則是一臺“鄉愁復刻機”,通過鄉賢客廳、鄰里驛家、辛楣書屋等載體構建鄉村文化體驗地,更憑借復刻童年味道的特色土灶,擦亮了“岡申有味”的金字招牌。
施晉村中心變身“田園美術館”,聯動鄉村手藝人打造“岡申有畫”品牌,油畫課程和衍生出的“田間畫廊”構建起城鄉美學共情、技藝共生的沉浸式文化樣板。
大陸村中心上演著熱鬧的“鄉土嘉年華”,其“大陸集市”品牌整合本土農產、非遺手作和鄉土美食,搭建起家門口的服務平臺,以沉浸式體驗推動城鄉居民“破圈”相遇、情感共融。每一個特色品牌,都是解鎖社區文化幸福力的獨特密碼。
“我嘉·鄰里中心”建設是外岡鎮推動基層服務提質增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未來,外岡鎮將繼續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深化“一中心一特色”品牌內涵,不斷豐富融合型服務的內容和形式。通過整合多元主體資源,構建更便捷、更溫暖、更具活力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鄰里中心真正成為凝聚人心、傳遞溫情、共享美好的幸福家園。
來源:上海嘉定社會工作
編輯:袁悅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