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冒充公檢法詐騙案件頻發
不法分子將“魔爪”伸向了中小學生
利用其心智不成熟、易被恐嚇的特點
通過社交軟件、游戲平臺等
以"賬戶涉案""父母犯罪"等話術
實施心理恐嚇、誘導轉賬
不僅造成家庭財產損失
還嚴重影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暑假放假在家,不少學生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網聊、追劇、玩游戲...不法分子也將目標瞄準了學生們,設下針對性的詐騙陷阱;其中,通過“明星粉絲群”假扮警察類較為多發,請廣大家長注意孩子們的動態,加強防詐教育!
真實案例一
2025年7月14日,高郵市區的胡同學(12歲)在瀏覽某書時,刷到了一篇稱旅游時偶遇明星并要到了明星微信的文章,文章后還附帶了該明星的二維碼。胡同學隨即掃碼添加了微信,本以為能與自己的偶像聊天了,結果對方通過申請后就發來信息稱胡同學涉嫌侵犯明星的隱私權,同時發來自己的律師證,威脅恐嚇胡同學如不按要求操作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去坐牢,并表明操作完成就會退還錢款。胡同學當下驚慌不已,在騙子的步步緊逼下,胡同學按要求先掃碼轉賬2000元,又繼續使用其奶奶的銀行卡向某網絡公司陸續轉賬9筆,共計損失10172.5元。
真實案例二
2025年7月11日,高郵開發區的小學生王同學(10歲)在刷某手時收到了一個陌生人的私信,對方稱想與王同學處閨蜜,后在兩人閑聊過程中,對方一直在試探性的問王同學是否偷玩的爸媽手機,家里人是否已經睡覺了之類的問題,又以一起打游戲為由誘導王同學進行語音通話。通話過程中,對方突然自稱是警察,并打開視頻露出了“警官證”和“立案決定書”,稱因其是嫌疑賬戶,需要配合調查。不配合就會通知當地派出所直接上門進行抓捕。王同學頓時內心慌亂不已,按照“警察”的指示在手機應用商城下載了“騰訊會議”APP,與對方開啟屏幕共享,在長達2個小時的通話過程中,王同學陸續用其爺爺奶奶的手機轉賬12筆,共計損失17346.6元。
詐騙手法分析
精準篩選目標
詐騙分子通過社交APP(小紅書、快手、抖音等)、游戲平臺(蛋仔派對、和平精英等)主動尋找添加未成年受害人或發布免費、低價獲取游戲皮膚道具、參加抽獎活動資格、明星相關周邊群聊等精準信息引誘受害人主動聯系。
制造恐慌與威脅
冒充警察等司法機關人員,通過假冒的警官證,虛構的警務工作環境,用“拘留”“坐牢”“涉嫌違法犯罪”“賬戶涉案”等理由對受害人進行恐嚇、威脅。或冒充公司法務、律師等身份,以賬戶操作錯誤導致公司損失金額需要賠付或侵犯明星隱私為由需賠償進行恐嚇。
第三步
誘導轉賬或套取信息
以檢測到未成年人屬于違規操作,導致賬戶被凍結為由,誘導他們轉賬,或者以配合調查為名,要求學生偷拿家長手機,通過視頻連線,誘導學生點開付款鏈接支付轉賬,甚至直接獲取手機驗證碼來進行轉賬。
致學生:
暑假期間要時刻警惕各類詐騙陷阱,不輕易相信“明星互動”“免費領游戲皮膚”等誘惑,絕不向陌生人透露支付密碼、短信驗證碼,也不要開啟屏幕共享或下載不明軟件。公檢法不在網絡辦案,更不會直接要求網上轉賬匯款、索要密碼、驗證碼或要求操作家長手機進行配合調查!在網上遇到“賬號凍結”“涉嫌違法”等恐嚇時,千萬別慌,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或老師,切勿獨自操作手機,避免落入騙子圈套。
致家長:
要做好手機支付安全防護,關閉非必要免密支付,定期檢查賬單,綁定自己的手機號接收消費提醒。多和孩子溝通上網習慣,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解詐騙案例,讓孩子明白“驗證碼不能給外人”。若發現被騙,立即報警并保存好轉賬記錄等證據,減少損失。
致學校:
以告家長書或家校群發送反詐宣傳等形式,用真實案例警示學生和家長,重點提醒游戲詐騙、冒充身份詐騙等常見套路。建立家校溝通渠道,及時轉發預警信息,鼓勵學生遇疑向老師求助,開學后再結合假期案例鞏固防騙教育,幫助學生筑牢安全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