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這回,真是再次把整個歐洲都給狠狠坑了,在對華態度來回反復的過程中,馮德萊恩愣是錯過了最后機會,此次訪華終究是來晚一步,特朗普敲定對歐關稅后,手中事實上已經再無籌碼,整個歐洲都將為馮德萊恩的錯誤行為買單,付出慘痛代價。
7月24號,馮德萊恩一行人終于到了中國,進行了中歐高層會晤,不得不說,此次馮德萊恩訪華的行程確實是相當匆忙著急的,但事實上,此前歐盟其實有大把機會和中方進行溝通會晤,特別是討論如何在美國加征關稅問題上商討共同應對方法的,一旦有了中方的全力支持,歐盟很有可能將讓美方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對歐盟出手。
這事兒的時間點,實在太巧了,巧得像一出精心編排的戲,這邊,布魯塞爾剛敲鑼打鼓地宣布,馮德萊恩要去北京談合作,慶祝建交半世紀,話音剛落,兩天后,大洋彼岸的特朗普就隔空送來一份“大禮”:考慮把歐盟的關稅降到15%,和日本一個待遇,這一巴掌,扇得布魯塞爾眼冒金星。
歐洲現在什么光景?例子,經濟疲軟,通脹高燒不退,一口氣堵在胸口,面子,美國的關稅大棒懸在頭上,隨時都可能砸下來,他們一邊對著內部民眾高喊要“去風險”,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一邊又不得不硬著頭皮跑到北京,指望著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能拉自己一把。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掙扎,本來就夠難受了,特朗普偏偏在這時候遞來一根胡蘿卜,這是善意嗎?當然不是,這叫精準打擊。
他就是要告訴布魯塞爾:別去北京了,那兒沒你們想要的,我這兒才是正道,想上桌吃飯,就得守我的規矩。
馮德萊恩的飛機還沒起飛,她的談判籌碼就已經被抽掉了一大半,這趟北京之行,與其說是尋求合作,不如說更像一次走投無路下的求救。
我們掰開來看看特朗普這根15%的“胡蘿卜”,它看起來很甜,但吃下去,是要付出代價的,首先,這不是白送的,捆綁著“全面放開市場”的條件,歐盟對美國常年保持著貿易順差,尤其在高端制造、奢侈品這些領域,是實打實的競爭對手,美國要的,從來不只是關稅上那點錢。
它要的是歐洲的經濟自主權,它希望歐洲最頂尖的企業,把工廠搬到美國,把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交到美國手里,徹底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
這不過是“美國優先”戰略的又一次表演,從前幾年的鋼鋁關稅,到逼著歐洲買美國的高價天然氣,再到今天這份“降稅協議”,特朗普政府的算盤珠子撥得一清二楚:
一是從歐洲身上“薅羊毛”,填補自己國內的財政窟窿,二是離間中歐,絕不能讓一個團結、強大的歐洲,成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幫手。
這套“分而治之”的把戲,美國玩了幾百年,爐火純青,給你的,隨時可以收回,那15%的關稅,更像是一個隨時可以撕毀的臨時合約,歐洲人心里跟明鏡似的,但又無可奈何。
歐洲的困境,一半是美國逼的,另一半,是自己作的,這個擁有近五億人口、經濟體量與中美比肩的巨人,卻活得像個內心脆弱、步步驚心的小媳婦,它的戰略定位,始終在搖擺和迷失。
嘴上喊著“去風險”,身體卻很誠實,在稀土、光伏、新能源電池這些決定未來的關鍵領域,歐洲對中國的依賴已經深入骨髓,沒有中國的供應鏈,他們雄心勃勃的“綠色轉型”計劃,就是一句空話,這種口是心非,恰恰暴露了他們的進退失據。
更要命的是內部的分裂,馮德萊恩本來想一個人來北京,顯得干練決斷,結果內部擺不平,最后不得不拉上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搞成一場“雙頭出訪”,這哪是來談判的,分明是來展示歐盟內部有多么“心不齊”,這種貌合神離,直接削弱了他們在談判桌上的底氣。
臨行前,馮德萊恩還準備了三板斧:要中國切斷和俄羅斯的貿易,解決所謂“產能過剩”,取消稀土出口管制,這些條件,在中國聽來,要么是干涉內政,要么是無理取鬧。
一邊制裁著十幾家中國企業,一邊又想讓中國在核心利益上讓步,歐洲人似乎天真地認為,只要美歐的貿易談判還在桌上,中國就會害怕,就會妥協。
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可以在中美之間反復橫跳、兩頭通吃的關鍵少數,這種把自己當“棋手”的幻覺,恰恰讓他們成了棋盤上最尷尬的那顆棋子。
面對歐洲的搖擺和美國的緊逼,北京的態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以逸待勞,官方在宣布馮德萊恩來訪時,用詞很微妙,叫“經雙方商定”,而不是慣例的“應……邀請”,這一個小小的變化,是在清晰地傳遞信號:想談可以,但必須平等地坐下來談,別想擺出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態。
對于歐洲提出的那些條件,中方的立場一貫而堅定,無論是和誰做生意,還是管控自己的戰略資源,這都是中國的主權,輪不到別人指手畫腳。
中國愿意和歐洲保持溝通,是因為一個獨立自主、堅持多邊主義的歐洲,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但這不代表中國會為了拉攏歐洲,而在核心問題上做任何妥協。
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場博弈中,中國甚至成了“被動喝湯”的一方,美國在金融上從歐洲抽血,去堵美債的窟窿,被榨干的歐洲工業資本,尤其是以德國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怎么辦?它們只能加速向東轉移,擁抱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和最完善的供應鏈。
這不是中國主動去挖的墻腳,而是歐洲在美國的壓力和自身的戰略失誤下,親手把自己的產業推向了中國。
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最終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在氣候問題上說了幾句場面話,幾乎沒帶回任何實質性的成果,這場被寄予厚望的訪問,成了一場尷尬的政治秀。
短期看,歐洲的困境沒有解決,反而因為特朗普的攪局,變得更加被動,長期看,東邊,俄烏戰火不熄,俄羅斯鐵了心要在歐洲身上割肉,西邊,美國“吸血”不停,歐洲的經濟失血還將繼續,今天的歐盟,像極了當年的日本,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一步步喪失經濟和戰略上的自主權。
但歐洲的體量遠非日本可比,它的戰略選擇,足以撬動全球格局,如果這個巨人不能在驚濤駭浪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擺脫“想獨立又不敢,想依靠又不甘”的糾結,那么它在全球棋局中的分量,只會越來越輕,最終,或許真的會從一個棋手,淪為別人棋盤上的幾枚棋子。
馮德萊恩兩面三刀,反復橫跳的策略,這回確實是把整個歐盟都給狠狠坑了,讓原本能夠和中方攜手,一起抗擊美國霸權政策的歐盟現在反而是落得個“兩面被堵”的尷尬局面,不僅是要被美國征收高額關稅,歐洲的大量工業產業現在也是在加速向中國轉移,看來不把整個歐洲給徹底禍禍了,馮德萊恩等人是不會滿意,不會收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