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題材為先,情緒引導為主的暑期檔,觀眾的情緒被頻繁消費。
最后的真相 成為了極少數,但這種“少”很可貴,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作為新人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值得肯定。
影片開篇甩出兩個麥格芬,金喜妹到底是不是冤枉的?丁義峰有沒有利用法律、人性,進行詭辯?
他們兩個人都是社會底層的蕓蕓眾生,如螻蟻貪生,卑微的茍活,為了有尊嚴的生存,都有迫不得已的存在。
這個概念出來后,電影就輸出了兩個觀點。
觀眾究竟是同情弱者,忽略法律,還是堅信法律,相信人間正道是滄桑,若《最后的真相》以此為基礎的思辨能夠邏輯自洽,這部電影就成了。
而這個自洽的核心在于黃曉明飾演的丁義峰。
人都是有兩面性的,神性和動物性,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惡,沒有對錯,這就是人。
很多時候,大多數人都保持著神性,心存善念、胸懷正義,但在貪嗔癡的三毒面前,引火上身,從而成為火,燒傷別人和自己。
丁義峰是一個矛盾之人,正義讓他看不慣法律被踐踏,舉報同行,被行業封殺。
可不甘與現實又讓他進入灰色空間,模糊法律的的界限,想要憑借金喜妹一案翻身,把鐵案變成無罪,讓渾渾噩噩的人生能夠贏一次。
金喜妹則是底層、苦難、女性、悲慘,當這樣的標簽貼在金喜妹身上之后,觀眾的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同理心也會讓觀眾傾向于丁義峰對她進行無罪辯護。
劇情發展到這,觀眾已經陷入了導演設置的“陷阱”,一個關乎于法理人情的“陷阱”,感性在搖擺,理性暫時隱身,丁義峰的造假在觀眾心里似乎變得有些合理。
然而后半段的反轉,丁義峰的逼供,利己與情感,引出了對人性良知和法律正義的審問。
這不僅僅是讓片中的丁義峰、金喜妹捫心自問,也是讓前半段內心糾結的觀眾做一個法理情的選擇。
最后每個人都擺正了位置,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結局并沒有超出預料,但觀眾有了從拿來主義變成主觀能動性的思考。
這是《最后的真相》的思想和內容,深度不夠,但思辨可嘉。
之所以評分只有6.3,是因為敘事方式是傳統的戲劇結構,正反螺旋的設謎、解謎都不意外,類《控方證人》。
不過很難得,草蛇灰線和層層反轉都可以自圓其說,模仿的痕跡雖重,但最起碼做到了“能看”,有電影的“良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