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年輕時總以為,把兒女拉扯大,教他們做人,等自己老了,總能換來一份尊重和孝順。
可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里寫過:“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這話聽著扎心,卻道出了現實——有些兒女長大后,對父母漸漸沒了耐心,說話帶刺,做事敷衍,甚至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了。遇到這種情況,別急著講道理,也別火冒三丈發脾氣,記住這三句話,反倒能贏回體面。
一、“你有你的難處,我有我的底線”——老話講“事不過三,再一再二不再三”,退讓要有度,底線不能破
民間常說:“慣子如殺子,縱兒如害兒。”兒女不尊重人,有時候不是天生就這樣,是父母一次次退讓慣出來的——第一次頂嘴,你忍了;第二次摔東西,你勸自己“孩子還小”;第三次指著鼻子說話,你還在想“他可能壓力大”。
可退讓若是沒了底線,就成了縱容。鄰居趙大爺的兒子總對他大呼小叫,有次甚至當著外人的面說“你這老糊涂,啥也不懂”。趙大爺沒吵沒鬧,只冷冷地說:“我是老了,但還輪不到你這么說話。你要是改不了,以后別登我這個門。”
古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對兒女好沒錯,但不能丟了自己的底線。有些話、有些事,觸及了尊嚴,就得明確說“不”。讓他知道你有脾氣、有原則,他才會收斂,這不是較真,是教他懂得“尊重”二字咋寫。
二、“我過好自己的日子,你也顧好你的小家”——俗語說“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保持距離,少些糾纏
老輩人常說:“兒女大了,該放手時就放手。”有些父母總操心兒女的事,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買房結婚,恨不得樣樣包辦,結果呢?自己累得夠嗆,兒女還嫌你管得多,反倒生了怨懟。
我表姑就看得開,兒子總抱怨她“思想落后”,她不往心里去,每天該遛彎遛彎,該跳舞跳舞,兒子家的事沒要緊事絕不插手。她說:“他有他的活法,我有我的過法,互不干涉,反倒清凈。”
《菜根譚》里說:“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而正警之。”兒女不尊重你,或許是覺得“你離不開他”,這時候不如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你活得舒坦了,他反倒會琢磨: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對?
三、“屋檐水點點滴,今天你對我,明天兒女對你”——老話講“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用事實教他懂事
常聽人說:“父母是兒女的鏡子,你怎么做,他就怎么學。”有些兒女不尊重父母,可能是沒見過“尊重”的樣子,等他自己有了兒女,才明白“養兒方知父母恩”的道理。
前院的王大媽,兒子以前總對她不耐煩,后來孫子出生,兒子天天圍著孩子轉,王大媽就笑著說:“你現在對娃多上心,將來娃就對你多上心。當年我對你,可不比你對娃差。”兒子聽了,臉一下就紅了,后來對王大媽明顯好了不少。
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你怎么對待長輩,兒女都看在眼里;你怎么處理家庭關系,他也記在心里。與其苦口婆心講道理,不如讓生活給他上一課。等他自己嘗到“不被尊重”的滋味,自然就懂了你的難。
兒女不尊重父母,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哭鬧、指責往往沒用。不如記住這三句話:守住底線,別慣著;過好自己,別纏著;相信因果,別急著。就像老話講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日子還長,慢慢來,該明白的,他遲早會明白;該回來的尊重,也總會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