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創新”的閃電退場,留下滿地雞毛和一聲嘆息
一、閃電登場、閃電下架:養老貸的30天生死時速
7月初,湖南、四川等地40余家農商行還在賣力吆喝“養老貸”:最高可貸9萬,一次性補繳15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退休后養老金優先還貸,老人還能剩點生活費。
7月14日,省聯社一紙通知:全部暫停。理由只有一句話——貸款性質模糊,合規性存疑。
于是,出現了史上最短命的養老金融產品:從鋪天蓋地到銷聲匿跡,只用了不到30天。
二、養老貸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1. 銀行的算盤
? 利息年化3.1%—3.45%,高于首套房貸利率,看似“蒼蠅腿”,但勝在幾乎“零風險”——社保機構直接代扣,老人活多久、銀行收多久。
2. 基層政府的KPI
? 參保率、補繳率、基金征繳額一夜暴漲,地方“擴面”成績單瞬間拉滿。
3. 參保人的“人性掙扎”
? 一次性拿不出9萬,就永遠拿不到國家基礎養老金;咬牙貸款,等于把未來每月100多元的“國家溫暖”變成銀行利息。
4. 財政的隱痛
? 每多一位參保人,中央+地方財政就要多背一份終身補貼。養老貸表面“多贏”,實則把財政壓力進一步放大。
三、叫停之后:最尷尬的一群人浮出水面
張大爺,湖南湘潭人,63歲,過去靠打零工度日,從沒繳過養老保險。
7月8日,他終于在村干部勸說下簽了“養老貸”合同,銀行當場把9萬元打進社保賬戶。
7月15日,貸款被叫停,合同作廢,9萬元一夜退回銀行。
“現在補繳無門,我以后是不是一分錢養老金都領不到?”張大爺的困惑,也是全國超4000萬從未參保城鄉居民的困惑。
四、交不起保險的“三重門”
1. 價格門:一次性補繳動輒三五萬,農村老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8萬。
2. 信息門:減免、緩繳、政府貼息政策散落在各部門,真正困難的人根本聽不到。
3. 預期門:年輕人對養老金制度信心不足,“現在交錢養別人,將來誰養我?”——干脆斷保。
五、比養老貸更好的四條出路
1. 財政直補“最后1公里”
? 把原本準備貼給銀行的“風險補償金”直接補給困難老人:不用貸款,國家先替你繳齊最低檔,先領養老金,再從養老金里逐年扣回個人應繳部分。廣東佛山、浙江德清已試點,政府壞賬率低于1%。
2. 貸款貼息而非貸款
? 對確實有能力償還的群體,政府出面貼息50%—100%,讓銀行利率降到1%以下,期限拉長到20年,既防風險也降負擔。
3. 社保緩繳+積分置換
? 對45歲以下人群推出“緩繳期”:斷繳5年內可不計滯納金;參加志愿服務、社區治理可換“社保積分”,1積分抵100元補繳額。把“要我繳”變成“我要繳”。
4. 養老金“無條件發放”底線
? 學界最新呼吁:對65歲以上城鄉居民,無論參保與否,先發放國家基礎養老金(目前最低108元/月),再逐步追溯補繳。財政每年多支出約800億元,不到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的3%,卻能把養老的“倫理悖論”一次性打碎。
六、留給所有人的三道思考題
1. 當養老變成金融產品,底線到底劃在哪?
2. 如果貸款都能解決養老,那還要二次分配干嘛?
3. 今天的我們,是在為父母養老,還是在為自己的明天拆雷?
養老貸的叫停,不是終點,而是一次“集體叫醒”:
別再用金融魔術掩蓋制度欠賬。
與其發明千奇百怪的貸款,不如先把“國家兜底”四個字說清、做到、算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