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作者 | 頤圣
編輯 | 志豪
奔馳固態電池裝車開測,續航將達1000公里!
車東西7月25日消息,據多家媒體報道,奔馳正在加速推進電動車固態電池上車的進程。
今年早些時候,奔馳在英國道路上測試了其首款搭載鋰金屬固態電池的原型車,測試車型為經過改裝的EQS原型車,由奔馳與其F1動力系統供應商——Mercedes AMG High-Performance Powertrains(HPP)共同開發電池系統。
為了將這項技術推向市場,奔馳與美國電池技術公司Factorial Energy達成合作。
▲Factorial的合作伙伴
Factorial專注于開發高能量密度、更安全的固態電池,并已與Stellantis、現代等多家車企建立合作關系。
據悉,奔馳與Factorial聯合推出的Solstice全固態電池,預計將為下一代電動車帶來25%的續航提升。
▲奔馳與Factorial Energy合作的固態電池包
據奔馳研發主管Markus Sch?fer透露,首款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電動車將在2030年前正式上市。而在哥本哈根的一次活動中,他更是表示:“我們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將這項技術投入量產。”
其實不僅僅是奔馳,歐洲的老牌車企寶馬和大眾集團,中國的包括欣旺達、蜂巢能源、長安汽車等也都在固態電池的量產研發上取得了不少進展,最快要在明年有相關的量產安排了。
▲部分企業固態電池量產進度一覽(基于公開信息整理)
除此之外,電池圈“扛把子”寧德時代也將凝聚態固態電池的密度做到了500Wh/kg,目標2027年量產。
比亞迪、 清陶能源分別作為硫化物、氧化物方案的支持者,也都實現了500Wh/kg的密度,為最終量產做準備。
小米作為電動汽車的后起之秀,也在固態電池中積極研發,公開了量產相關的專利。
這么看,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很可能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一、奔馳固態電池新車開始測試 預計2030年前量產
目前,奔馳已在英國道路上測試搭載固態電池的EQS原型車,收集真實環境下的數據。
這款原型車使用的是奔馳與HPP聯合開發的電池系統,采用硫化物基固態電解質,該方案因離子電導率高、界面接觸好,不僅能提升續航,還能提高充電效率。
據奔馳研發主管Markus Sch?fer透露,首款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型將在2030年前正式上市。而在最近的公開活動中,他更是表示固態電池電動車的量產時間可能會提前,甚至在2025年底前就能看到首批量產車型。
按照奔馳方面的說法來看,如果以現有EQS 450+的WLTP續航511英里(約823公里)為基準,固態電池的25%提升意味著續航將突破620英里(約998公里),接近1000公里大關。
二、歐洲車企競速布局 技術路線各有千秋
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電動車的關鍵突破口,具備更高能量密度、更強安全性和更快充電速度等優勢。
除了奔馳與Factorial的合作外,歐洲多家車企也在加緊布局,形成了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的格局。
1、硫化物路線:寶馬 x Solid Power
Solid Power是美國領先的固態電池技術公司,專注于硫化物基固態電解質的研發。該公司與寶馬集團和Stellantis均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
寶馬自2016年起便與Solid Power簽署聯合開發協議(JDA),并于2021年成為其戰略投資者。寶馬不僅獲得了Solid Power的技術授權,還在德國帕爾斯多夫建設了自己的固態電池原型產線,用于測試和小規模生產。
▲搭載固態電池的寶馬測試車
寶馬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推出首款搭載Solid Power固態電池的原型車,測試車型為BMW i7,續航已突破800公里,能量密度440Wh/kg。
2、聚合物路線:大眾 x QuantumScape
QuantumScape是另一家固態電池明星企業,專注于鋰金屬負極+陶瓷聚合物電解質的技術路線。其最大投資方之一正是大眾汽車集團。
大眾早在2012年就開始投資QuantumScape,并通過旗下電池公司PowerCo與其建立了聯合開發平臺。
2024年7月,大眾與QuantumScape宣布達成新協議,推進其下一代固態電池的工業化進程,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實現小規模量產。
三、固態電池發展前景好 國內最快明年裝車
據分析機構EVTank測算,全固態電池將在2027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到2030年將實現較大規模的出貨,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在整體鋰電池中的滲透率預計在10%左右。
如此來看,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成本降低,固態電池有望在未來5-10年內實現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因此,不僅是歐洲市場,固態電池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十分迅速。
本月,長安、欣旺達、蜂巢能源紛紛發布了其固態電池的最新進展。
1、長安汽車: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續航超1500公里
長安汽車在7月11日表示,正在全力投入固態電池研發,預計2026年實現裝車驗證,2027年推進全固態電池逐步量產。
▲太藍新能源和長安汽車合作的固態電池
其“金鐘罩”電池已具備400Wh/kg能量密度,滿電續航超過1500公里,并引入AI遠程診斷技術,提升電池智能化水平。
2、欣旺達:2026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最高達500Wh/kg
欣旺達在7月10日確認,計劃2026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態電池,2027年推出第二代產品。其固態電池采用硫化物電解質,搭配高鎳正極與硅基/鋰金屬負極,目標能量密度分別為400Wh/kg和500Wh/kg。
目前,欣旺達已完成容量達20Ah、能量密度超400Wh/kg的電池小試,并同步建設產線,預計2026年實現1GWh產能。
3、蜂巢能源:2025年量產半固態,2027年進軍全固態
蜂巢能源在7月10日的全球合作伙伴峰會上宣布,將于2025年量產第一代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300Wh/kg,成本控制優勢明顯。第二代半固態電池將提升至360Wh/kg、78Ah。
在全固態方面,蜂巢能源計劃推出400Wh/kg、68Ah的產品,主要應用于低空飛行器與高端電動車。
▲蜂巢能源硫系全固態電芯原型
據報道,其“熱復合轉印固態電解質工藝”無需改動現有產線,已建成2.3GWh量產線。
這三家企業的進展顯示,中國固態電池產業正在從實驗室走向量產階段,預計將在2026-2027年迎來集中爆發期。
此前,包括小米汽車也公布了其固態電池的相關專利,也是將工藝目標指向量產。
可見在這一領域的大部分玩家都盯得很緊。
結語:固態電池將達到爆發前夜
隨著各大車企和電池廠商的持續投入,2025至2027年將成為固態電池產業化的“黃金窗口期”。
一方面,固態電池可以解決續航焦慮和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其也將成為推動電動車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手段。
無論是突破1000公里的續航目標,還是沖擊500Wh/kg的能量密度,固態電池已經逐漸走向量產,蓄勢待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