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伊結構性矛盾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此輪談判實現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較低。
近日,英國、法國、德國宣布與伊朗開啟核談判。在上月伊朗以色列沖突背景下,此輪談判實際上是各方加強接觸的一次試探性舉動。但在美伊結構性矛盾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此輪談判實現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較低。
“快速恢復制裁”威脅
在此輪核談判前,英法德三國正對伊朗威脅采取所謂“快速恢復制裁”。該機制來源于2015年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伊朗核協議,其中明確提出“快速恢復制裁”機制,即允許簽署國在伊朗違反協議時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的制裁。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英法德三國外長明確表示8月底為達成伊朗核協議的最后期限,否則就將使用該機制恢復對伊朗制裁。
伊以停火協議生效后拍攝的伊朗首都德黑蘭街景。圖源:新華社
英法德此次主動與伊朗談判,是美西方陣營內部協調的產物。在美國直接空襲伊朗核設施后,伊朗已暫停與美國的直接對話,將談判渠道轉向歐洲。作為美國的核心盟友,英法德的介入具有雙重意圖:一方面,通過與伊朗談判摸清其核政策底線,為美伊間接溝通搭建橋梁;另一方面,在保持對伊朗強硬立場的同時,避免地區局勢進一步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對伊朗的態度與美國高度趨同,均堅持“有罪推定”原則,即要求伊朗先采取“切實措施”改變核發展路線,才能換取制裁放松。這種預設性立場使歐洲在談判中難以作出實質性妥協,更不可能偏離美國對伊朗政策框架。
對伊朗而言,此次談判是在對美博弈中的重要戰術調整。上月與以色列沖突后,伊朗面臨內外雙重壓力:對內需維持強硬形象以鞏固政權,對外需避免經濟制裁進一步升級。這種矛盾促使伊朗采取“以談促緩”的策略——既通過談判展現外交靈活性,又以強硬立場爭取談判籌碼。伊朗一方面需要維持對核談判與核協議的強硬立場,避免國際社會產生伊朗處于弱勢地位的印象;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存在的經濟與發展困境,也需要在核協議上達成突破,避免英法德加入制裁使其經濟雪上加霜。
達成突破可能性低
在此背景下,此輪談判實現明顯突破的可能性不高,更可能是一次各方試探立場的會議。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中右)在首都德黑蘭與多國外交人士舉行會議。圖源:新華社
首先是美國缺席導致談判效用大打折扣。相關歷史表明,在美國不解除對伊朗直接制裁的情況下,伊朗無法通過核協議獲得所期待的制裁放松。因此在美伊不直接交流的情況下,歐洲國家與伊朗談判更多只是一種信息傳遞。而此輪談判定位在副外長級,更是會議作用有限的體現。
其次是美歐分歧導致歐洲的中間人作用進一步下降。早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第一任期時,歐洲國家就曾試圖規勸他不要退出伊朗核協議,但并沒有產生效果。目前特朗普與歐洲國家在烏克蘭問題、關稅問題上存在更多分歧,歐洲國家在伊朗核問題上也采取了更為強硬的立場,發揮戰略自主性的動機與空間實際上都不大。
最后是伊朗核問題的結構性矛盾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伊朗核問題表面是伊朗能否發展和平核能的問題,實質是伊朗的地區地位問題。美國及其中東盟友以色列的最終目的,是借核問題削弱伊朗的地區影響力,使伊朗邊緣化,重塑中東戰略格局。而伊朗雖在與以色列沖突中遭受損失,但謀求地區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未變。伊朗未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作出根本性妥協,核計劃的韌性也得到證明。因此,只要美伊雙方在核心利益上無法找到讓步空間,任何形式的談判都只能是僵局中的“中間轉場”,無法改變未來高度不確定的博弈走向。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周亦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編輯 王若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