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近日向世界發出了一份坦率又充滿力量的宣言:某些國家認為伊朗核計劃已停止的論調,不過是虛幻的臆想。他鄭重承諾,伊朗將繼續堅守國際法框架,推進本土鈾濃縮活動。同時,他留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警告:“若以色列膽敢再次挑戰,伊朗武裝部隊已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對以色列縱深目標予以堅決反擊。”
幾乎在同一時刻,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也透過媒體向伊朗發出毫不含糊的回應:以色列“不排除再次打擊伊朗的可能性”。這些密集的隔空喊話,將兩國之間那根緊繃已久的弦再次推向臨界點。這般情景,遠非一場偶然的言辭交鋒,而是兩個中東宿敵間復雜博弈的最新一幕。其背后深埋的,是幾十年間積累的猜忌、恐懼與未解的仇恨。
要理解今天的緊張對峙,我們必須回頭凝視歷史長廊。伊朗的核計劃,并非橫空出世,其源頭竟可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主導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計劃。當年的巴列維王朝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友,美國親手為伊朗埋下了核技術的種子。然而,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驚雷炸響,美伊關系隨之徹底崩裂,伊朗的核計劃從此被西方世界戴上了“潛在威脅”的帽子。
國際社會對伊朗核活動的憂慮與干預,在2000年后達到高峰。2015年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曾如暗夜中閃現的一縷曙光,試圖以解除制裁換取伊朗核活動的嚴格限制,為地區帶來一絲和平的期冀。然而,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單方面退出,如同向這脆弱的和平架構擲去一塊巨石,協議瞬間分崩離析。伊朗隨后也逐步突破協議限制,重啟并加速其鈾濃縮活動,將濃縮鈾豐度提升至接近武器級的60%,儲備量亦遠超協議規定——這條技術路徑,距離制造核武器的門檻,已不過咫尺之遙。
以色列對伊朗核計劃的憂慮,遠非尋常的地緣政治焦慮,而是根植于歷史傷痕與生存本能深處的恐懼。納粹大屠殺的慘痛記憶,在猶太民族心靈深處刻下了對“滅絕威脅”的永恒警惕。當伊朗前總統內賈德公然質疑“大屠殺的歷史真實性”,更有部分伊朗強硬派喊出“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的極端口號時,這些言論在以色列聽來,無疑是亡國滅種的恐怖預演。以色列堅信,一個掌握核武器的伊朗,將是懸在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對其生存最直接、最致命的終極威脅。這種浸入骨髓的生存焦慮,成為以色列對伊朗核問題采取最強硬立場的心理基石。
因此,以色列幾十年來對伊朗核計劃的態度只有一個詞:“絕不容忍”。它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延緩或阻止伊朗獲取核武能力。從利用“震網”病毒癱瘓納坦茲核設施的上千臺離心機,到多次定點清除伊朗頂尖核科學家,再到被廣泛認為是以色列所為的針對伊朗境內目標的爆炸與破壞行動——這些隱秘而激烈的“影子戰爭”,構成了兩國對抗中最為驚心動魄的章節。2024年4月,雙方的直接軍事對抗更是從陰影走向前臺:伊朗史無前例地向以色列本土發射大量導彈和無人機,以色列則以對伊朗伊斯法罕等地目標的打擊作為回應。這種公開交火,將沖突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險高度。
當前局勢的緊張螺旋,正是雙方這種根深蒂固的互疑與強硬政策相互激蕩的結果。佩澤希齊揚總統強調在“國際法框架內”推進鈾濃縮,看似尋求合法性外衣,實則暗示其立場不會軟化。以色列卡茨部長“不排除再次打擊”的威脅,也絕非虛張聲勢的外交辭令,而是隨時可能兌現的戰略警告。每一次威脅升級、每一輪行動對抗,都如同在火藥桶旁擦亮一根火柴,讓全面沖突的風險指數級攀升。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盤危險的棋局,其影響早已溢出以伊兩國邊界,牽動著整個中東乃至全球的神經。一旦戰火失控,扼守全球石油運輸咽喉的霍爾木茲海峽必然首當其沖。全球能源市場的劇烈動蕩將如海嘯般沖擊各國經濟命脈,普通民眾將為沖突支付最直接的生活成本——加油站計價器上跳動的數字,超市里悄然攀升的物價,都將是這場遠方戰事的冰冷賬單。
同時,雙方若陷入大規模直接沖突,各自背后的盟友與代理人力量將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漩渦。真主黨、哈馬斯、也門胡塞武裝等地區力量,美俄等全球大國,都將被拖入沖突的引力場。中東這片本就支離破碎的土地,恐將陷入更深、更廣的戰火與撕裂之中,和平的微光將更加遙不可及。
國際社會并非沒有尋求過出路。JCPOA的談判曾帶來希望,其崩塌也留下深刻的教訓。當下,恢復履約談判步履蹣跚,癥結在于雙方核心訴求的尖銳對立:伊朗要求美國率先解除所有制裁,將其視為談判前提;美國及其盟友則堅持伊朗必須首先逆轉其已提升的核能力水平,重回協議限制框架。這是一場典型的“誰先邁出第一步”的信任困局,雙方都要求對方先做出實質性讓步,以此作為重建信任的基石。而根深蒂固的敵意,使得任何一方都難以主動放下身段,解開這個死循環。
那么,如何為這盤幾乎陷入僵局的博弈尋求破局點?強硬對抗與先發制人打擊的誘惑雖大,但其代價之高、后果之不可預測性,足以令理性者望而卻步。重啟外交對話,以最大限度的誠意和靈活性尋求妥協方案,是唯一現實且負責任的選擇。
這需要各方展現真正超越零和博弈的政治智慧。大國,尤其是對雙方均有影響力的力量,需要發揮更具建設性的斡旋作用,為對話創造空間、架設橋梁。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核查監督機制必須得到切實維護和強化,這是建立任何互信的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石。更重要的是,對話議程不應僅僅局限于冰冷的離心機數量與濃縮鈾豐度。必須直面那些深埋于歷史積怨中的核心安全關切——以色列對生存安全的永恒焦慮,伊朗對國家尊嚴與主權不受侵犯的執著訴求。只有將這些深層恐懼置于談判桌上坦誠討論,才有可能找到超越單純核技術限制的更穩固、更持久的地區安全架構。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與以色列防長卡茨隔空喊話的硝煙尚未散盡,他們的言語像尖銳的矛與堅固的盾在歷史長廊中鏗鏘相撞。這些聲音穿透的不僅是波斯灣上空的迷霧,更直指人類集體理性最根本的考驗——我們能否超越仇恨的循環,在懸崖邊緣共同選擇克制與對話?
當大國在談判桌上交換備忘錄時,普通民眾在防空洞里教孩子辨認導彈尾焰顏色。真正持久的和平,必然生長于對每一個生命的敬畏之中。唯有當安全不再被定義為對他者的絕對壓制,當尊嚴無需通過力量的炫耀來彰顯,波斯灣上空密布的戰爭陰霾,才可能被文明的光輝真正驅散。
那將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但也是人類智慧唯一值得行走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