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7月21日,特朗普在“真實社交”發文稱,必要時將再次打擊伊朗核設施。同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回應,核設施受損嚴重但未被摧毀,鈾濃縮計劃絕不放棄。
6月21日,美軍對伊朗福爾道、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實施轟炸。特朗普隨后宣稱已“徹底清除”這些設施,但五角大樓評估顯示,轟炸僅能讓伊朗核項目延遲數月。美國媒體援引情報稱,伊朗在轟炸前已轉移核材料,地下建筑未受重創,入口封閉也只是暫時影響。
面對外界質疑,特朗普堅稱戰果屬實,白宮和五角大樓則指責媒體“抹黑”。就在這場爭議持續一個月時,阿拉格齊的表態讓局勢再生波瀾。他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核設施雖遭嚴重破壞,但伊朗不會停下鈾濃縮的腳步,這是民族自豪所在。
特朗普(資料圖)
這番話無疑刺痛了特朗普。他隨即在社交媒體上“借力打力”,引用阿拉格齊關于“損失嚴重”的表述,刻意省略“未被摧毀”的關鍵信息,宣稱若有必要將再次采取行動。明眼人能看出,這更像是一種施壓——逼迫伊朗承認核設施已被摧毀,讓他得以宣告“勝利”。
伊朗的態度卻十分強硬??偨y佩澤希齊揚雖坦言自己在以色列“暗殺名單”上,曾因刺殺行動腿部受傷,但仍強調核問題“可以談”。即便如此,伊朗在核心訴求上毫不讓步:鈾濃縮計劃是談判的底線,絕不可能放棄。
有意思的是,伊朗選擇的談判對象并非美國,而是英國、法國和德國。7月上旬,伊朗政府宣布與三國就核問題達成一致,25日啟動會談。要知道,這三個國家在美軍轟炸伊朗時,要么袖手旁觀,要么僅以“擔憂”表態,明顯偏向美國立場。
伊朗主動尋求談判,背后有多重考量。以佩澤希齊揚為代表的“改革派”始終認為,核問題是換取歐美解除制裁的籌碼,只要能達成解禁協議,伊朗經濟就能獲得發展空間。此外,歐洲曾威脅8月底前可能重啟對伊國際制裁,這也讓伊朗不得不加快與西方接觸的步伐。
伊朗外長(資料圖)
但外界對這場談判并不看好。畢竟,英法德與美國立場一致,此前多次在伊核問題上“耍弄”伊朗。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政府是否會認可歐洲三國與伊朗的談判結果?當年美國說退出“伊核協議”就退出,如今不參與談判,未來撕毀協議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就在伊朗與歐洲三國談判前夕,另一場重要會面引發關注。7月22日,中國、俄羅斯和伊朗代表在德黑蘭舉行三方會談,專門聚焦伊核協議問題。這一舉動被解讀為中俄在關鍵時刻的表態,卻也被認為“冒著風險”。
風險來自兩方面。特朗普剛放話“不排除轟炸伊朗”,德黑蘭的安全形勢面臨不確定性,選擇在此地會談本身就需要勇氣。美國財長還警告,可能對中俄與伊朗的石油貿易征收“二級關稅”,經濟層面的壓力顯而易見。
但中俄不得不來。作為伊朗在上合組織和金磚框架內的重要伙伴,三方貿易聯系緊密。若放任歐洲與美國主導伊核談判,很可能出現以“解除制裁”為誘餌,損害中俄利益的條款——這種手段,西方在國際談判中屢試不爽。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抵抗之弧”盟友近期異常安靜。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和伊拉克民兵組織,對特朗普的威脅毫無回應。上次美以轟炸伊朗時,也只有胡塞武裝采取了反擊行動。連年沖突讓這些組織損耗嚴重,面對以色列的報復性轟炸,他們不得不選擇謹慎。
以色列這邊也沒閑著。近期正忙著在敘利亞攪合德魯茲人和貝都因部落的事務,暫時騰不出手對付伊朗。但只要特朗普持續施壓,以色列很可能在處理完眼前事務后,再次對伊朗發難——畢竟,美國的“保證”讓以色列有了底氣。
伊朗總統(資料圖)
眼下,伊核問題陷入多方博弈的僵局。特朗普的威脅、伊朗的強硬、歐洲的搖擺、中俄的介入,再加上以色列的虎視眈眈,讓中東局勢再次緊繃。25日伊朗與歐洲三國的會談,以及中俄伊三方磋商的后續進展,將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
伊朗能否在談判中守住底線?美國是否會真的再次動武?中俄的介入又能為局勢帶來哪些變數?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未來中東乃至全球能源格局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